奇书网 > 东方冕文集 > 名重中外的严羽

名重中外的严羽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东方冕文集最新章节!

    严羽,字仪卿,又字丹邱,自号沧浪逋客,称沧浪先生,福建邵武拿口严坊人。南宋著名文学评论家、诗歌理论家、爱国诗人。约生于光宗绍熙二年(1918年),逝于元初,逝于何处不得而知。他以一部沧浪诗话蜚声中外,名重于世,成为一代诗歌理论客宗师,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

    一生漂泊志未酬

    严羽早年就学于邻县光泽县学教授包恢门下,青年时期投包恢之父包扬门下深造,包扬受学于朱熹,故羽为熹三传弟子。严羽秉性忠耿,极重名节,不屑仕途,勤学好剑,文武双修。

    严羽的历程多彩多姿,曾三次长时间地客游江湖。第一次时间较长,客寓地在湖赣的一些地区;第二次离乡,是为躲避家乡发生的农民起义,前人传记中所说的“辟地”就指这次远游,因为要避乱,并与这次事件相始终,他客游了三年,曾到过江淮、湘江等地;第三次离乡远游,先后到过吴越、江西。晚年身体弱多病,遂过起隐居生活。他客游江湖,有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遇到明主,为驱逐蒙古军队,保家卫国施展自己“纵横策”的才华与智慧,然而他未能如愿。

    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严羽二十二岁,辞别亲人,前往江西拜访已年届古稀、名满天下的包扬,要通过跟他学习,获得一些本事。嘉定九年(1216年)包扬去世,治丧之后,严羽告别师兄,于是年春夏之际离开了包府。在包府学习的三年里,他从包扬和师兄那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本领,坚信了自己经具有了超乎常人的才能。严羽没有选择像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通过科举之路求得一官半职之路,而是选择了另一些读书人所选择的较为清高的人生之路,希望得遇明主,施展自己的才华。严羽不选择科举之路,正与他自己宣称“奇节”相吻合。戴复古写诗称赞严羽说:“羽也天姿高,不肯事科举。”这是基于他对严羽的了解而作的概括。青年时代的严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寻求通过幕府的条件,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机遇。

    严羽离开南城以后,带着以“奇节”自负的心情和施展才华的强烈愿望到了庐陵(今江西吉安)。当时,占领了大片中原土地的金人,对南渡的宋王朝虎视耽耽,一有机会就攻打南宋。在这种背景下,包括严羽在内的一大批志士,便认为这危急存亡之秋是自己受到赏识、超拔报效国家的机会。然而,现实与他的理想大相径庭。由友人推荐,严羽进入了幕府,除了和朋友相聚,就只能在幕府文牍中消磨时日。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一年。在一场秋雨乍停后,对自己前途感到无比烦恼的严羽,写下了“举世不可语,犹当傲巢由”的诗句,表现出他敢于同外界条件,包括强大的外界压力相抗衡的坚强意志。他这一性格特点与他的“奇节”相表里。

    嘉定十三年(1219年),处于落寞不得志境遇的严羽,离开江西进入湖南,先后到过长沙、衡州(今衡阳市)。没曾想到,由于缺少很有效的举荐人,他陷入了困境:他不仅理想无法实现,连生活也成了问题。嘉定十三年秋,他离开衡州赴洞庭并应当地军事长官邀请,进了军营中的幕府。然而他仍未受到重用,生活不如意。于是次年的秋冬之际,他离开洞庭到临川。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写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作。严羽在临川的生活略有好转,但与他的奋斗目标相差甚远。严羽怀着“奇节”自命不凡。在他看来,凭自己的才能,特别是凭着他引以自豪的纵横之策,即使不能救危扶倾,至少解决长官的疑难问题是易如反掌之事。而事实上,各个长官都无例外地把他混同于普通的书生,他们交给他的都是极其烦琐的案牍文书工作,并未委以重任。这令他寒心,产生了返乡的念头。但是他心里还存有一丝幻想,希望能够出现被长官重用的奇迹。最终现实打破了他的幻想,他在临川呆了两年后,于嘉定十六年(1223年)带着“天涯十载无穷恨”的心情从江西返回了家乡。

    嘉定六年辞别家乡,当时他二十二岁,经过十年的奋斗,重返故里,他已经三十二岁了。

    令严羽怅惘又寒心的十年漂泊生活,使他回邵武后倍感家的温馨。小时候的伙伴,青年学子,都热情地欢迎他这位饱学之士的归来。严羽和他们谈诗、作文,讲论天下大事,与友人游山赏景、酣畅淋漓地饮酒,生活得十分惬意。有时甚至“脱巾袒跣”地饮酒,享受在异乡所无法体会到的轻松与欢乐。在邵武他与上官良史关系密切。上官良史,号阆讯山人,也是邵武人,与严羽一样具有远大理想,曾同严羽一起入幕府。回乡一段时间后,上官良史又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求施展抱负的道路。上官良史的远行,彻底动摇了严羽在家乡过安逸生活的念头,他重新为自己壮志未酬而苦恼,没了往日的欢笑。绍定元年(1228年)冬,晏彪率领门州农民发动起义,改变了他的生活。起义队伍速迅壮大,很快地进入了建宁、邵武。严羽一族受到猛烈冲击。严羽于这年秋天匆匆忙忙离家,开始了第二次客游生活。他在前往江西浔阳(今九江)的路上,写了将之浔阳途中寄诸从昆弟一诗:“一身避乱辞乡国,千里相思隔弟兄。”“江湖此去方飘泊,肠断风尘远别情”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前途的担忧。他在九江逗留了半年左右,便转道去南昌。这次避乱而开始的客游,他依然没有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内心无比痛苦和惆怅。

    绍定三年(1230年)冬末,身心无比疲惫、“白发色枯槁”的严羽再次回到家乡。此时晏彪率领的农民起义已被镇压。严羽看到的家已是空无所有,只剩断壁残垣,满目凄凉。严羽怀着关心亲人、关心家乡的心情回来,带领家人重建家园。邵武经过一年的治理,百业又重新兴旺起来,百姓的生活比动乱时有了很大的改善,诗歌创作也随之活跃起来。严羽以其在诗歌艺术方面的深厚修养和丰富的阅历,成了邵武诗歌的引军人物。常与著名诗人、时任邵武军学教授的戴复古和邵武当地的诗人在诗话楼和诗论词,在城北的麻姑山下雅集。此次回乡,与戴复古常谈,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出游等同于出入幕府,是指望得到要人的帮助,把幕府生活当做地位晋升的捷径。而现在则不同了,他对那些把功名利禄看得比较淡漠的清高之士越来越推崇,思想倾向于超然世外、隐遁山林的隐逸之趣。

    在邵武,他终年穿着羊裘,不问寒暑,以表示对时事的不满。他还常去城西富屯溪畔,垂杆钓鱼,寄情家乡的山水,驱除胸中的郁闷。一如他跟友人诉说的那样:“郁郁流驱俗,悠悠叹乱离。羊裘终隐去,渔钓复何之?”(送赵立道赴阙)。他抑郁不得志,还时时忧国忧民,慨叹道:“嗟余生之多艰兮,哀众命之将落。”(悯时命)

    嘉熙二年(1238年)初春,他带着寻访名山的夙愿,第三次离家远游吴越。在漫游期间,他先后到过吴中(今江苏吴县)、临安(今杭州)、钱塘和桐庐(今杭州附近)、瓜步镇(在今江苏六合县)等地。在临安期间,他看到上层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和不思进取,使他愈加心灰意冷。嘉熙三年(1239年)春末,严羽客居瓜步镇。瓜步在长江北岸。由此往北,便是宋军与蒙古军队对峙的战场。当时一些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士都到这一带寻找机遇。上官良史如此,严羽在这里找的表叔吴陵也如此。在此严羽将自己的论诗的书稿誊写出副本交给吴陵。之后,他艰辛跋涉,来到了南昌,被在南昌为官的朋友张南卿苦苦挽留。严羽在南昌住了一年多,得到张南卿的盛情款待,受到了以前苦苦追求却始终不曾得的礼遇。而此时他已下决心结束尘世的奔波,隐逸山林,以度晚年,对建功立业已不屑一顾。

    嘉熙四年(1240年)冬末,严羽返回家乡,开始了隐居生活。他先隐居在城郊,生活条件虽然不富裕,却还说得过去。后来移居到邵武城外东潭山一个清幽秀丽的地方。他的住宅依山傍水,是个典型的隐士山庄。只是他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更加艰苦了。他一年到头很少饮酒,朋友来访,也只是以清茶款待。大约在淳祐五年(1245年)秋,好友上官良史到他隐居地访问了他。南宋末年,南宋将亡,严羽那颗爱国之心又重新点燃。据清季耆老传说,南宋末年,文天祥镇守南平,严羽以其年迈之躯离家投军。抗元彻底失败后,他坚守“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的信条,不肯投降元人,避隐民间,不知所终。

    严羽一生中的大好年华是在漂泊中度过的。他为实现自己的“纵横策”奔波,曾有过他自己较为满意的时候,但时间极为短暂。他历尽坎坷,却壮志未酬。

    四朝诗话第一人

    严羽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在于诗歌理论。他的沧浪诗话是继钟嵘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后最重要的诗歌理论专著。成书时间约在南宋理宗绍定、淳祐间(1228-1252年),共1卷。沧浪诗话几乎涉及到诗歌创作一切重要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学体系。

    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组成。诗辨提出了全书的基本主张,是理论纲领,其核心是 “以禅喻诗”;诗体着重探讨中国古代诗歌体制和诗歌流派的发生和发展情况;诗法总结的是诗歌创作的技法,多为经验之谈;诗评是诗歌批评,重点评论了以唐诗为主体的历代诗人及作品;考证对一些作品、作者进行辨订,反映了严羽的文学思想。他在诗话中以禅喻诗,有明显的唯心主义思想,但对诗歌创作却有许多颇为精到的独创的见解。

    诗辨为全书总纲,集中体现作者的审美思想和以禅喻诗、以禅论诗的宗旨。严羽反对苏轼、黄庭坚以下的江西诗派,推重汉、魏、晋、盛唐诗作,提出“兴趣――妙悟”的说法,从培养高度的艺术鉴赏能力着手,阐述艺术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创造的基本规律。他指出:“大抵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在韩退之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唯妙悟乃当行,乃为本色。”在严羽看来,对于诗歌创作“妙悟”比学力更重要,因此,尽管孟浩然的学力远远比不上韩愈,但他能“妙悟”所以诗歌的成就就高于韩愈。所谓“妙悟”“惟悟乃为本色”他认为汉、魏、盛唐诗,具有气象不凡,兴趣超诣,天然本色,诗而入神的高妙处。“妙悟”说就是要领略汉、魏、盛唐诗的这些超妙之处。这是他从唐宋诗的比较中,得出诗歌应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的很有见地的观点。

    可以说:“妙悟”是沧浪诗话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但是,只有把它和诗话中的“识”、“兴趣”、“熟参”等概念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把握“妙悟”的全部涵义。

    他认为无论学诗还是作诗,都必须始于“识”诗话指出:“诗者以识为主。”“识”指诗人所必须具备的修养和对诗歌艺术特征的判别能力,它包括对诗歌风格、意境、体裁、语言等方面特点的辨识和领会。但仅仅有辨识能力还是不够的,因此,严羽在紧接识的后面,又提了两点要求:“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肺腑之间,由立志不高也。行由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不正也。”由此可见,严羽是把入正门,立志高作为识的具体要求的。

    他还针对当时江西派以议论文字为诗的倾向,及宋诗较普遍不够重视形象思维的现象,提出诗有“兴趣”、“别趣”之说。严羽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诗辨)在这一段著名的议论中,严羽用一连串比喻来说明最具审美意味的诗歌的艺术特征是朦胧空灵之美、含蓄蕴藉之美,而这又是“妙悟”所得。

    由此可见,严羽所指的“兴趣”就是指人在外物触动下兴会淋漓所创造的浑然一体、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并且具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而这,正是“妙悟”说的核心内涵。但是这种妙悟能力是如何获得的呢?按严羽的说法,那就是要熟参、熟读和进行创作实践。

    诗话指出:“天下有可废之言,无可废之言。诗道亦如此是也。”试取汉魏、晋宋、南北朝、唐朝及本朝诗熟参之“其实是非自有不能隐者”严羽所说的熟参,就是广泛博览,在此基础上对历代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就可以鉴别出作品的优劣高下,以此开阔视野。在此基础上再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吸取。

    由此可见,严羽的“妙悟”说,包括了以辨识为前提,以“兴趣”为底蕴,以参读创作为途径的三个层面,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可以说“妙悟”这一美学范畴,到了严羽手中,已达到成熟阶段。

    严羽还认为诗的最高目标在于“入神”:“诗之极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并指出“入神”的两个特点“优游不迫”和“沉著痛快”还针对创作原则提出诗之“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五“法”针对形式技巧提出使“起结”、“句法”、“字眼”三“工”针对艺术风格提出诗之“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九“品”等。“入神”是严羽认为的诗歌所达到的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也是他倡导的“妙悟”、“兴趣”所企图达到的最终目的。结合他对汉魏及盛唐诗的超妙的推崇,可以理解为这种“入神”的境界就是气象不凡,兴趣超诣,天然本色,是一种完美的境界。

    严羽在诗禅说的总纲领下,分别提出了“别趣”、“兴趣”、“妙悟”、“别材”、“本色”、“当行”、“入神”、“吟咏情性”等观点,对后世的神韵说和格调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沧浪诗话的特点是以禅喻诗,其弱点也在此,易于流入玄虚。它还以其结构的系统性、理论的深度和批评的准确,成为宋代诗话的最高成,它标志着诗论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也意味着一种文学批评体制的最终确立。

    严羽另有评点李太白诗集22卷。王琦在李太白全集跋中说:“李诗全集之有评,自沧浪严氏始也,世人多尊尚之”严羽创评点“李诗全集”之举,并为世人所“尊尚”其功劳也是不可泯灭的。

    感时忧国一诗人

    严羽的诗歌创作,极为丰富,沧浪先生吟卷(或沧浪吟、沧浪集)中共收入诗146首,仅是他诗作的十分之一。内容多是忧国伤时之作,表达愿为国分忧的真挚情感;有些摹仿汉魏乐府古辞之作,抒发作者的理想抱负,壮志豪情,风格慷慨激昂,于沉郁中见豪迈;还有些描写怀旧惜别之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感情真挚。此外,他的五七言近体诗也不乏佳篇,其中尤以绝句为佳,这些诗情景交融,意境苍凉,富有艺术感染力。他的七言歌行仿效李白,五律除学李外,还学杜甫、韦应物。但主要倾向仍为王(维)、孟(浩然)冲淡空灵一路。严羽生活在南宋末年,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在家乡。但在元军入侵、国势垂危之际,仍很关心时事,爱国思想在诗中时有流露,对朝政弊端也有颇多不满之词,如北伐行、四方行、有感六首等。所以戴复古说他“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严羽诗作中,除了忧国感时之作外,还有不少友朋赠答的佳作。

    送戴式之归天台歌

    吾闻天台化顶连石桥,石桥巉绝横烟霄。

    下有沧溟万折之波涛,上有赤千丈之霞标。

    峰悬蹬断杳莫测, 中有石屏古仙客。

    吟窥混沌愁天公, 醉饮扶桑泣龙伯。

    适来何事游人间? 飘飖八极寻名山。

    三花树下一相见, 笑我箫飒风沙颜。

    手持玉杯酌我酒, 付我新诗五百首。

    共接天边汗漫游, 重论方外云霞友。

    海内诗名今数谁? 群贤杂沓争相推。

    胸襟浩荡气萧爽, 豁如洞庭笠泽月。

    寒空万里云开时。

    人生聚散何超时! 愁折瑶华赠君别。

    君骑白鹿归仙山, 我亦扁舟向吴越。

    明日凭高一望君, 江花满眼愁氛氲。

    天长地阔不可见, 空有相思寄海云。

    这首送别戴复古的七言长歌是赠答诗中写得最好的。这和他们之间友情的深挚是分不开的。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黄岩(今属浙江)人。他是南宋后期的著名诗家,平生绝意仕途,长年浪迹江湖,与当时名流多有交往。理宗绍定五(1232年),他来到严羽的家乡邵武任军学教授,和比他晚一辈的严羽一见如故,结成忘年之交。他特别器重严羽对诗学的精深研究,加以“风雅与骚些,历历在肺腑”的赞语,还说要把自己的五百篇诗稿托付严羽整理编集。严羽当然也对这位前辈诗人热忱感戴,倾慕备至。他们经常朋辈三五在一块诗酒酬唱,切磋诗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日。大约在第二年秋后,戴复古辞职还乡,严羽就写了这首长诗送别。这首诗在抒友情上是比较成功的。它不限于描写送别的场面,而能够对题赠的对象从多样化角度进行传神的勾勒,充分展示了人物高逸出群的精神气质,由此落脚到惜别,分外情深。作者论诗推崇李白、杜甫,写诗了刻意仿效李、杜。从这首诗里,不仅接触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和错落多变的音调,还能品味出李白诗歌特有的那种飘逸的气度和跌宕的风神,尤其是中间插入“海内诗名”五句,破偶为奇,变化不常,深得太白乐府之神韵。这说明严羽既向前人学习,亦自有他的成绩,不能一概斥之为模拟学步。

    临川逢郑遐之之去

    天涯十载无穷恨,老泪灯前语罢垂。

    明发又为千里别,相思应尽一生期。

    洞庭波浪帆开晚,云梦蒹葭鸟去迟。

    世乱音书到何日?关河一望不胜悲!

    这是一首送别诗。严羽在“临川”今江西临川,遇到旧友郑遐之。两位好友于动乱年代离别之后,不期而遇,自然不胜欢喜和感慨。然而相逢的次日,郑遐之便开了临川,严羽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首联先写两人相逢的情景:“天涯十载无穷恨”直接抒情,二人相隔天涯十余年,尝尽人世动乱之苦,心头蓄积了无穷的怨恨。“老泪灯前语罢垂”乃寓情于景。颔联作者发出了此次相逢后难再逢的感慨。于是颈联借象明意:“洞庭”或“云梦”是郑遐之欲往之地,此行之不可中止,自有原因。但那里并非世外桃源,能否安然回来,是难以预测的。人生相会为什么这么难?尾联回答了这一问题,从而把诗的意境向深度与广度开拓。诗人把个人之间的悲欢离合与社会的安定动乱联系了起来,使诗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剑歌行赠吴会卿

    剑歌行,  借君剑,为君舞

    自古英雄重结交,  尊酒相逢气相许。

    爱君倜傥不可羁,  与君一见心无疑。

    疏眉大颡长七尺,  神采照耀仍虬髭。

    雄词落纸走山岳,  霹雳绕壁蛟龙随。

    如何十载困羁旅,  此心独未知人知。

    去年从君杀强虏,  举鞭直解扬州围。

    论功不及骠骑幕,  失路羞逐边城儿。

    归来宝刀挂空壁,  白光夜夜惊虹霓。

    推牛骊酒且高会,  酣歌击筑焉能悲。

    百年快意当若此,  迂儒拳局徒尔为。

    我亦摧藏江海客,  重气轻生然唯诺。

    吴会卿,为南宋兵部尚书杜杲的属下,严羽为其幕僚。严羽跟随吴会卿在江滩一带拼杀,多次重创元军,大胜而归。两人关系甚笃。这首诗气势豪迈。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严羽对自己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雄词落纸走山岳,霹雳绕壁蛟龙随。”书生意气,豪气盈胸,跃然纸上。这是严羽一生最为得意的时期。

    严羽的写景诗亦不乏力作。

    天马山

    我来陟高顶,俯瞰临长川。

    阴崖隐落日,迭障鸣飞泉。

    独立一世外,所思千古前。

    回首鸟没处,茫茫生白烟。

    天马山,在邵武境内,风景秀丽,严羽常往游赏。天马山一诗,寓情于景,写严羽登上天马山顶峰看到的美丽景色。诗写了长川、阴崖、落日、迭嶂、飞泉、鸟、白烟等景物。整首诗冲淡灵空,人读之,仿佛置身于云雾缥缈的画卷之中。

    严羽年轻的时候,客游至洞庭,入军中幕府。他在诗中写下了那里的情景:

    远客惊秋雁,高楼复异乡。声兼边哨苦,日影落楚云长。

    这里的“边哨苦”连大雁都感受到了,从其叫声中流露出来。这既是对环境的描写,又是诗人心情借助外界事物的真实流露。他此时生活在军营之中。这里的条件同他的“奇节”特别是他英风剑气,正相吻合。这表明从其素质、作风等条件方面,他早就作了到军旅寻求发展的准备。

本站推荐:重生之老子是皇帝医妃惊世采红回到宋朝当暴君回到明朝当王爷嫡长孙四季锦史上最强帝后清穿之四爷宠妃毒妃在上,邪王在下

东方冕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奇书网只为原作者东方冕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东方冕并收藏东方冕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