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 月落昼锦堂 >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月落昼锦堂最新章节!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右司谏,按《宋史职官志》,其职责是掌规谏讽喻,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所用非人;三省、百司有违失皆得谏正……

    宋代司谏分为左司谏、左正言,右司谏、右正言,职责相同,左属门下省,右属中书省,通称两省官员,也称为“谏院”。严格说来,谏院职责跟另一个机构“御史台”几乎完全相同。

    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道,当韩琦接到改任右司谏的诏命时,心中是否有过某种犹豫?毕竟,现在朝中范、吕之争正处在一个极为敏感的十字路口,这个时候让他出任谏官……

    然而,不管韩琦是否有过犹豫,朝廷诏命既下,他已没有别的选择。依照惯例,韩琦两次上书推辞任命:

    臣奉敕差知舒州军州事,寻已朝辞,今准阁门告报,蒙恩授臣右司谏,令受告敕者。臣度才难处,引让非伪。尚稽俞音,增惕孱躯。窃念臣近以住京历年,居职无效,族属所累,俸禀不支。恳上奏函,冀从州任……不谓恩出非常,任逾其量。骤升谏列,实骇人闻……伏望皇帝陛下开照微之明,谨失德之举,追还渥命,简用真贤,令臣祗守旧官,发赴舒州本任……

    韩琦的推辞自然不可能被批准。

    宋仁宗景祐三年,刚刚担任度支判官几个月的韩琦,在朝廷政坛一片萧瑟的时刻,奉命担任了右司谏一职。

    如果从韩琦此后弹劾泗州通判陈恢,及几年后国家边陲危急时刻,韩琦不避“朋党”之嫌,以全族性命担保范仲淹出使西北来看,韩琦这次对朝廷以“朋党”罪名再次贬逐范仲淹,应当是持一种不赞同态度的。甚而,韩琦对范仲淹、欧阳修、尹洙等人此次的遭遇,还抱有极大的同情之心。

    韩琦深知,范仲淹不是龌龊小人,更不会在朝中结党营私,只不过书生意气,嫉恶如仇,做事有些娇枉过正而已。而欧阳修、尹洙、余靖之辈也都是心怀坦荡的君子。但现在仁宗皇帝已经做出决定,并且范、欧等人被逐已成事实,韩琦虽身列谏职,即使他再为此去犯颜直谏,恐怕也于事无补,对大宋王朝来说,不过再多了一个“范党”而已。因此,韩琦没有再为此事多说什么,而这也正是韩琦在政治上比范仲淹相对更为成熟的地方,做为负有讽喻朝廷过失的谏官,韩琦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既纠正皇帝过失,又能让天子采纳自己建议的目的。这一点,韩琦在庆历二年知秦州时整理他留下的谏章,并为之所作的《谏垣存稿序》中写的非常明白,其大意是说:规谏皇帝的最好办法,不能靠温言软语的劝阻,也不能靠激烈言词攻讦,而在于讲明道理。温言软语劝阻的人,必然会广引比喻,唠唠叨叨找出历史上各种例证,希望自己的规谏皇帝能够听从,但却不知道你没有把其中的道理给皇帝讲明白,皇帝可能并不会接受。而靠激烈言词攻讦的人,必然是慷慨激昂,言语尖锐,动不动上升的国家危亡、江山易主的地步,认为这样一来必然能够打动皇帝,却不知道这种夸大其词、过于激烈的话只会激怒皇帝,反而让皇帝不信,因此,想让皇帝接受自己的规谏,如果不以理取胜,则很难收到效果。这就是韩琦为谏官的心得,而韩琦更是告诫自己:“言责之重,非面折廷争之难,盖知体得宜为难……当顾体酌宜,主于理胜,而以至诚将之……若知时之不可行而徒为高论,以卖直取名,汝罪不容诛矣!”做为一个封建王朝负有规谏之责的官吏,韩琦能从理性角度认识自己肩负的使命,实可谓难能可贵,这也就是韩琦:“在职越三载,凡明得失、正纲纪、辩忠良、击权幸,时人所不敢言,必昧死论列之,上宽而可其奏者十**……”的根本原因。

    韩琦身处谏列,没有为范、欧等人申诉,但这并不等于韩琦在这件事情上默然处之。范、吕党争的风波,实际上在范、欧、尹等一班馆阁清流贬逐出京后仍在延续,其影响甚至已经从政府内部蔓延到了京城内外。

    就在韩琦担任右司谏不久,时任西京留守推官,也是后来为韩琦“昼锦堂记碑”书丹的宋代书法大家蔡襄,以范、欧等人此次遭贬为题,作了一首《四贤一不肖》诗,对此事大加讥讽。

    所谓四贤,当然是指范仲淹、欧阳修、余靖、尹洙,而一不肖,自然就是倒霉透顶的高若讷了。这首诗在东京城内被士人争相传写,一时间为之洛阳纸贵,就连街头卖字卖书者,也以写此诗大赚其钱(诗太长,不录)。

    《四贤一不肖》诗传颂一时,京城那么多王公大臣,没有谁为此多说什么,偏偏一个时为通判泗州名叫陈恢的人,不知哪根筋出了毛病,竟然上书朝廷,请治作诗者之罪。

    世上就是有如此好事者,按陈恢的职务和职责,无论哪方面,他上书言此事都属多此一举,而且陈恢如此做法,无疑是对范、欧等人的落井下石,真是岂有此理!如果说韩琦对范、欧等人蒙此不白之冤心有不平,但还碍于种种原因不好多说什么的话,那么此刻,八杆子打不着的陈恢来煽阴风、点鬼火,身处谏列的韩琦岂能容忍?于是韩琦抓住朝廷“诏命所限”这一理由,立刻上书弹劾陈恢“越职言事,是想借此捞取政治资本,朝廷既诏命在前,对陈恢理应予以重贬!”

    然而,不知是仁宗皇帝又犯了他盛怒过后,对先前所做之事后悔的毛病?还是吕夷简不想让韩琦更深地卷进这场争斗?反正,无论是仁宗皇帝还是首相吕夷简,都没有追究蔡襄写诗为范、欧鸣不平的责任,也没有采纳韩琦的奏章,去追究陈恢越职言事的责任。

    这场后续的“党争”风波,就此划上了一个并不完整的句号。

    帝国朝堂的“党争”风波暂时平息了,但仁宗皇帝热衷的礼乐,却是到现在也还没有弄出个所以然来。

    礼乐,这种人性最高智慧和人生最高境界的具象结晶,自其诞生以来,就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人类内心外在的抽象表露。而对于历朝历代的帝王来说,礼乐浓缩着的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追求;居高临下的尊严;唯我独尊的展示;和纵揽天下苍生的满足。从某种概念上说,礼乐还是国家繁荣昌盛、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云王者功成作乐、定制礼,因而,雅乐又被认为是和天子的品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和王朝兴衰相关。宋仁宗亲政后对礼乐如此热衷,同样不外乎于此。

    其实,自北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家皇帝对礼乐方面一直都很重视,但在宋王朝立国之初,皇家宫廷演奏的雅乐一直是沿用后周的乐调,太祖皇帝曾经组织人修改过一次,然而修改后的乐调并没能推行开来,因而直到现在,皇家宫廷演奏的乐调依然还是沿用后周。

    景祐二年,仁宗皇帝命天章阁待制燕肃等人考定钟律,并把懂音乐的集贤校理李照召来一块儿参谋。燕肃率一批乐工在延福宫为仁宗演奏了一批祭祀天地祖先用的曲子,却被李照指天划地、引古论今一番议论,指谪种种不足,软耳朵的宋仁宗听着有理,于是让李照重铸一套编钟,结果没想到改制大乐时,李照所造编钟定音偏高,不得已,李照于是又自己制造律管定音。

    李照改完了金石乐器又改丝竹乐器,忙得是脚不沾地,不亦乐乎,却没想到被左司谏姚仲孙当头给了一棒,指责李照改的乐调诡怪奇异,要求罢除改乐之事,仁宗不听。

    李照请求从编钟里去掉四清罄钟,只留十二中声,又遭到也对音乐有研究的侍读学士冯元反对,冯元引经据典,指出编钟只留十二,是李照个人的偏见,要求还是用原来的旧制。

    两个自认懂乐的内行争执不下,外行的仁宗皇帝只好下诏:暂时用十二格为一排,等更懂音乐的人来了再决定究竟如何。

    朝廷终于等来了更懂音乐的人,一个是范仲淹推荐的布衣胡瑷,一个是镇江节度推官阮逸。

    宋仁宗景祐三年正月,仁宗皇帝诏命翰林学士冯元和胡、阮一起校定旧律,半年后,仁宗皇帝终于等来了冯元等人新修的《景广乐记》。

    很难说当时的仁宗皇帝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居然将详细审定钟律的任务交给了右司谏韩琦、丁度和高若讷。也就是在此事上,韩琦再次显示出他一代政治家的成熟和军事家的敏锐洞察力,韩琦向仁宗皇帝上了一封奏书,不仅对仁宗皇帝旷日持久热衷造乐委婉提出了批评,更流露出了韩琦对国家边备松弛的忧虑,韩琦在奏书中说:

    臣伏闻音乐之起,生于人心……窃以祖宗旧乐,遵用斯久……臣虑后人复有从而非者,不惟有伤国体,实则虚费邦用……臣切计之,不若穷作乐之源,为至治之本,使政令平简,民物熙洽,海内击壤鼓腹,以歌太平,斯乃上世之乐……国家方夏宁一,朝廷晏清,西、北二陲,久弛边备,犬戎之情,岂能常保……必思密备不虞,未可全推大信。此陛下之与左右弼臣宵旰所虑,宜先及之。缓兹求乐之诚,移访安边之议,急其所急,在理为长……

    韩琦在奏书中指出;音乐在于人心,并引用孟子对齐宣王说的话,指出今乐和古乐都一样,都是要和天下苍生同乐,朝廷旧乐沿用已久,现在只按某些人的偏见,就要改变旧乐,而且改过之后,一旦有人提出另一种意见,便又重新再改,如此恐怕还会有人再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改来改去不但有伤国体,而且还耗费国家财力物力。朝廷应当探究作乐的根源,做为修明政治的根本,而国家要得到根本治理,就要注意当今最急迫的问题,那就是帝国西部和北部边陲,边防武备已松弛很久,陛下和左右大臣,应当最先考虑边防安全,访求安边良策,然后再考定音乐。

    必须承认,韩琦这份奏折,是在大宋王朝一派歌舞升平的时候,尖锐地指出了国家面临的外部隐患,以韩琦不到而立之年的年龄,能高瞻远瞩,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向仁宗皇帝提出建议,无疑已经显露出他做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及未来一代国家栋梁的风采。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

本站推荐:总裁的替身前妻万相之王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凌天战尊飘渺之旅风流岁月之活色生香半城风月花颜策神武战王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月落昼锦堂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奇书网只为原作者郭亚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郭亚平并收藏月落昼锦堂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