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 淡淡秋意文集 > 何处是故里一

何处是故里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淡淡秋意文集最新章节!

    这里,即便是我年少时代极力想逃离的地方,但当我看到那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地名时,还是觉得亲切和兴奋。

    这里,有一种温暖是不离不弃的陪伴;有一种记忆是深入骨髓的眷恋。我甚至想大声的告诉身边那些来来往往的陌生人,这就是我的故里!

    尽管,地理上的故里已经远去;但异化的故里却在倔强的活着。

    一、

    老屋。

    一条青春街走进去,不经意间转身,一堵老旧的石板提醒了我,这地方不就是我家老屋的旧址吗?

    不由自主走近。一种情怀,一种声音,一种画面,油然而至。

    虽然,在四十多年前,我就窥视到你的不堪,但至今还是忍不住一直把你想念。

    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让我久久不能忘却;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让我深深的记忆着;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让我静静的不忍离去。

    那是因为这里有我深爱的人和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它唤醒了我记忆中最温存的那部分曾经。

    记忆中,老屋所处的地方叫糜家道地。老屋很小,只有20个平方,显得矮小而破旧;老屋,很不起眼,甚至有点丑陋。然后,这矮小丑陋的老屋,却似温馨的港湾。

    我生命中的许多时光是和老屋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是童年。自打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风风雨雨几十年,老屋给我遮过风,挡过雨,我是从老屋的屋檐下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

    孩提时代,虽然生活艰苦,但老屋带给我的始终有一种深厚的亲情感和归属感。每当夜晚来临,煤油灯如豆的灯火处于老屋室内时,它足以将四壁之内的小小空间照耀得一片温馨,我也常常在如豆的灯火下写字做作业,记得七十年代初我发表在浙报上的第一篇小作文就是在老屋内煤油灯下完成的作业。

    老屋是我和弟弟嬉戏玩耍的最好场所。不管在乍暖还寒的早春,还是骄阳似火的酷暑;不管在天高云淡的金秋,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我们兄弟几个在老屋里上演了一出出童年闹剧,倾情挥洒着无忧无虑的时光。

    老屋里最热闹的一天莫过是大年夜。小时候的冬天,老屋外寒风呼啸,夜色苍茫,屋内灯光昏暗,餐桌上年夜饭的菜肴也少得可怜,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和和睦睦吃团圆饭,虽清苦寒酸,但亲情流淌,依然春意融融。

    老屋也是牵系亲情的风筝线。随着我们兄弟几个一一长大成人,逐个参加工作,像放飞的风筝一样远离了老屋,而老屋里那满溢的母爱却如维系我们的那条风筝线,一头是思念的温情,另一头是热切的期待。

    随着小城经济的逐渐发展,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拆老屋、盖新房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旧去新来,残年老屋也自然越来越少,我家的老屋也自然被城市化所吞没。

    如今,老屋已荡然无存,眼前矗立了一幢幢的大楼。记忆里的老屋,也只能在眼前寻找些痕迹。

    许多熟稔的背影,从这走出去后,就永远淡化在岁月的尘烟里了。却如静止的历史还在,曾经的人已不在。

    或许他们早已化作二氧化碳和水,化合成故居地上的一片绿草。

    岁岁枯荣,寂静无言。

    二、

    母亲的身影。

    老屋之所以那么让我依恋,是因为那里有母亲的身影。就是在这间老屋中,母亲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撑起了家庭,把我们抚养成人。

    说起母亲,她今年七十有六了。母亲不认识字,连自己的名字也不知道怎样写,更谈不上学问,但她的身上却有着传统女性的优点:勤劳、善良、宽容、俭朴、自强。

    细细回想,时间定格在四十多年之前,那时母亲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母亲是善良的。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母亲给我们的呵护。印象中母亲不会豪言壮语,但无论是轻声细语的叮咛、意味深长的教诲、默默无言的呵护,还是体贴入微的挚爱,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温馨的慰藉。

    母亲是宽容的。我看见一个慈祥的身影,那是母亲给我们的包容。印象中小时候我们兄弟仨不懂事,经常会让母亲淘气,但不管我们做错了什么,母亲都还是一样爱我们。正是母亲的宽容,一次次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坚定了改掉毛病的决心,健康地成长。

    母亲是俭朴的。我看见一个瘦弱的身影,那是母亲无私的缩影。记得小时候,母亲自己总是省吃俭用,对我们却显得落落大方。每当有好吃的东西,母亲总要让给我们吃,而当我们不肯接受时,她又会编造一些谎言来哄我们。母亲就是这样无声地诠释“母爱是无私的”这句话的含义。

    母亲是自强的。我看见一个坚强的身影,那是母亲人格的写照。记得小时在生活中曾遭遇过重重困难,但母亲总是不嫌卑微、不畏辛苦,用她坚强的毅力作为支撑,都一一挺过去了。母亲就是这样用人格的力量扛起生活的磨难。

    母亲是伟大的。我看见一个巨大的身影,那是母亲如山的慈爱。母亲赋予给我们的爱实在、朴实。母亲的手总是温暖的,时时都在牵着我们的手;母亲的心总是被分开的,心中总有太多的牵挂;母亲的笑容也是慈祥的,因为那是儿女们最大的依赖。

    有关母亲的记忆实在太多,过去的一幕不时在眼前萦绕。我想这是永恒的,不会磨灭的。

    随着岁月老人无情的加快了它那仓促的脚步。我们长大成人,各自有了家庭,也成了父母。而母亲却白了双鬓,添了皱纹,减了体力。原来,那是岁月飞逝,落在母亲身上的印迹,母亲用青春换取了我们的成长。

    如今,老屋早已不在,欣慰的是老母健在。

    没有人能改变自己的生地,就如每个人只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身之母。

    时常在不经意间想起母亲的大爱,似有万般魔力,将我轻轻吸引,如婴儿渴寻着母乳,不仅止饿,也足了精神。

    原来,有一种爱足以让赢弱的心灵得到安慰,让孤寂的灵魂得到温馨。

    此刻,我望着这块故居地,默默站着发一阵子呆,沉思。任思绪的云烟把这块儿曾经多么熟悉的地方再萦绕一回。

    瞬间,母亲的身影又展现在我的眼前,那么的清晰。(待续)

    三、

    老井。

    在故居地老屋的不远处,有一口水井。

    水井应该也是有年份的了,至少在我的印象中可以谓之老井了。

    老井的水,是老屋周边左邻右舍惟一的饮用水。那甘甜的井水,喂养了我的童年,如同母亲的乳汁。

    的确,老井的水是邻里们的生命之水。这老井伴随着大家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哺育了一辈又一辈。这是一段汲饮不尽的悠长岁月。

    老井的馈赠,无私而又博大。儿时的记忆,与老井深深相联。

    记忆中,童年的日子,似乎有一半时间都在井边度过。老井就是我们成长的最好见证。

    那时,邻里们都很穷,但再怎么穷,每家也必备一对水桶、一副扁担、一口水缸。从懂事起,家家的孩子就都会提个小小的桶去打井水。

    挑井水,可是一件苦差使。一担水,挑在肩上,走路歪歪扭扭,很不自在,走走歇歇,待倒进大水缸,则早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矣。

    老井的水是冬暖夏凉的。水位总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浮动,雨季到来,水位陡涨,而到了干旱季节,老井的水位也相应地收缩。

    炎炎夏日,最舒服莫过于喝到刚从井里打上来的凉水了。而在冬日,冒着热气的井水,则给每家每户带来了暖意。于是每一个啜饮了老井之水的人,就有了家的温度与滋味。

    每到年底春节前,井边最是热闹。过年图的是热闹和喜气,邻里们平时省吃俭用,过年可不能太寒碜,杀猪宰鸡的,置办的年货全都拿到井边洗涮。于是,打水声、铁桶与井壁的碰撞声以及人们相互问候的欢声笑语声响彻一片,传得很远,伴着炊烟在老屋的上空袅袅。

    随着孩子们的渐渐长大,都一个个地离开了老屋,也远离了老井。

    一直在想,随着岁月的迁徙,时代的变革,老井在完成了它的使命后,是否也会随之老去而销声匿迹。

    然后,让我意外的,这次重回故居地,这口老井居然还在。

    静静伫立在老井前,但见老井内石头垒筑的井壁上长满了苔藓,却依然一滴一滴地滴着水。

    看,井水还是满的,只是昔日的欢声笑语已不复存在。原来这水早已不再是人们的生命之水。却如一些曾经恩泽沐浴过我们的东西也正在渐渐地丢失一般。

    这是岁月印征了老井的沧桑,无奈只好沉默在时间深处。

    没有谁比它更孤独,也没有谁比它更静默。

    再看老井,里面映照着我的头影,还有一个圆圆的太阳。

    不,这投射在老井中圆圆的影子,分明就是故居地上空的明月。

    忽圆,忽缺。

本站推荐:重生之老子是皇帝医妃惊世采红回到宋朝当暴君回到明朝当王爷嫡长孙四季锦史上最强帝后清穿之四爷宠妃毒妃在上,邪王在下

淡淡秋意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奇书网只为原作者淡淡秋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淡淡秋意并收藏淡淡秋意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