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 北艳文集 > 梦里几度到黄庄

梦里几度到黄庄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北艳文集最新章节!

      行走网络,经常到处闲游。

    一日在友人博客中见到这样一段文字:

    荷塘翠绿生烟,稻田一望无垠。不同时令,或见原野千层稻浪,泛起闪闪金光;或见满塘芙蕖,亭亭玉立,且有萍浮水面,鱼游浅底;到收获季节,则又稻香四溢,藕壮鱼肥,俨然江南景色。

    再看几张题图,天蓝水碧、鸥鸟翔集,一派优美、和谐的田园风光。上书:“黄洼稻香”

    这是黄庄吗?宝坻“新八景”中的第一景?再仔细阅读,才相信这正是黄庄风景。

    欣赏美丽风光,品味诗意文字。黄庄——这个曾给我无限憧憬与遐想的地方,这个陌生、神秘的美丽小镇,又从记忆深处翩然走来——

    黄洼给我最初的记忆在儿时,那时不过四、五岁,头上还梳着独角小辨。许多事情还记得不是很清,只有一些特殊的事物留存在记忆深处。黄庄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源于我曾在那里有一个“婆家”

    七十年代初的农村很贫困,一年到头几乎都是玉米面。玉米面饽饽加玉米面(渣)粥是那个时代的主食。白面和小米之类的东西在饭桌上很少见,因此母亲偶尔熬的高粱米粥便成了我最喜欢的美食。

    能喝上高粱米粥,是因为村子的东南方向有一块叫“大洼”的洼地,那里土质贫瘠,不长庄稼,只生长茅草和一种名叫“碱子谷”的植物。为了不荒置,人们就在那里种上红高粱,到秋后也能或多或少地收上几斗。正是这些来自“大洼”的高粱,给我带来了童年的美味。

    那个时代不仅物质匮乏,文化生活也很单调,除了文艺宣传队偶尔的演出之外,基本上没有其它娱乐。父亲自己攒的一个“话匣子”在小村已经是稀罕物了。所以家里经常有人串门来听广播“二舅”就是其中常客之一。

    虽然称呼“二舅”却已经拐了几道弯。“二舅”的堂姐嫁给了母亲的堂兄,亲戚虽然不近,但是彼此住在一个村子,也就显得亲近了许多。

    这天晚饭时分,二舅又来串门,家人在一番客套和谦让之后,边吃边拉起了家常。我觉得大人挺怪的,二舅经常来,可每次都是这样客气。再说我也有几分担心,家人说老让他吃饭,他要是真的坐下来,把我的高粱米粥喝了怎么办?反正我觉得他还是站着聊天更好。

    我闷头吃饭,不理睬二舅。喝完了一碗还想喝,给姐姐递碗时却遭到她的白眼:“你还喝?又不干活还喝啊?”“就喝,我就喝!”我把目光转向妈妈寻求援助。“去,再给燕子盛一碗,她最爱喝高粱米粥”妈妈最喜欢我,关键时候总偏着我。“呵呵,原来燕子喜欢喝高粱米粥,这还不好办,赶明儿我给燕子找个婆家,找个“大洼”的。站在柜子边的二舅笑着接过了话茬。“行,那得问问燕子同不同意。”姐姐一下来了精神。母亲也和二舅说笑着,家人好像都来了兴趣。“‘大洼’我可知道,不就是你们下地干活的地方吗?”“不是啊燕子,大洼是一个出高粱米的地方,你到那里婆婆每天都给你喝高粱米粥,你去不去?”二舅笑着问我。大人捉弄小孩时总是这样笑,也许他们再骗我玩儿,还是问问妈妈,妈妈是从不骗人的。“您说那儿有高粱米粥吗?”“有,就是高粱米多。”妈妈笑着回答。妈妈肯定的地方,一定是个好地方儿,那就和二舅说行吧。“二舅,要真是这样我就同意了,你去找吧。”我一本正经地对二舅说。满屋子的人哄堂大笑。哼!笑就笑吧,等找我喝高粱米粥时我再诘问你们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脑子里总飘着红高粱的影子,我没见过真正的高粱地,但是见过红高粱。那是在村边的地头,这里种的大多是低矮的经济作物,红薯、芝麻、棉花等,在分界的田埂上,有时会种上一排红高粱。长长的秸杆,红红的穗子,长得又高又直飘逸轻盈,样子美极了。这让我联想起那个长满红高粱的“婆家”我想那里一定是更美了。

    每天盼呀盼,这天晚上二舅终于来了。依旧和家人聊天谈笑,却闭口不提“婆家”的事儿。看看母亲,看看姐姐和哥哥,他们好像都忘了似的。哎,他们都不爱喝高粱米粥,那能记住这事呢?还是自己问吧。“二舅,这几天您没来上哪儿了?”“燕子想二舅了?这两天忙,家里有事儿。”二舅笑着,眼睛里没有任何其他表情。二舅怎么了,这么大人说话不算数?我得问问他。“二舅,您前几天给我找的那个婆家什么时候去呀?”“哈哈——哈哈——”又是满屋子的大笑。“笑什么笑?以后不带你们到我婆家喝高粱米粥,只带妈妈一个人去。”姐姐此时早已笑弯了腰。“傻丫头,上婆家是不许带妈的。”“胡说,你胡说!”姐姐简直就是个讨厌鬼,平时总喜欢气我。“人家是不让带妈。燕子,要不让带妈你还去不去?”这次妈妈站在了姐姐的一边。“骗人,你们都在骗人!哇——哇——”我伤心地大哭起来,我知道他们没骗我,至少妈妈没骗我。一个没有妈妈的地方,就是有再美丽的高粱和芳香的高粱米粥也不是我要去的地方。那个盼望多时的“婆家”我终于放弃了。

    “婆家”是没了,但是“黄庄大洼”这个名字却留在了记忆。致使在以后的成长岁月,每当有人提到这个名字,总会引起我有意无意的关注。

    姐姐收工喊累了,哥哥就会说她:“你又累了,要是生在大洼你还不活了?”

    邻家的小孩儿哭闹着不听话,奶奶说:“别闹了,再闹就把你扔到黄庄大洼喂猫猴子!”

    邻家大婶说:“你们这些孩子多幸福啊,还天天不听话。要是生在大洼,父母带着干粮去干活,让你们一天到晚见不到爹妈。”

    而爷爷经常这样叨唠:“黄庄洼,大水灌;男剃头,女讨饭。”

    这就是黄庄大洼吗?那个有着美丽高粱和芬芳高粱米粥的地方吗?

    哪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我曾经问妈妈。妈妈这样描述:那里人少地多,地势低洼,只适合生长抗涝的红高粱。我喝的高粱米粥就有一部分来自那里。因为家里粮食紧张,哥哥每年都用自行车驮上家里的细粮去那里换取红高粱。

    “黄庄”——一个曾经美丽的地方,在我心里渐渐变成了神秘。

    七十年代末,粮食不再像从前那样紧张,有了余粮的母亲卖了一头小猪。我那时有十岁了,第一次看到自家的小猪兴奋极了。我把它当作自己的宠物,每天给它晒太阳、挠痒痒,除此之外还每天去给它打猪草。

    这天我在小伙伴兰子的引领下,穿过两道水渠来到了村东南的“东大洼”打猪草。这是我第一次来这么远的地方,放眼望去一片荒凉,根本没有什么猪草。没有猪草不要紧,既然来了,就玩一会吧。

    我跟在兰子后边一通瞎跑,不知不觉竟走出了很远。前方一个大土堆挡住了视线,兰子疾步猛跑冲了上去。“这是什么呀?”我问。“甭问,快上来吧,站在这里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兰子站在上面眺望着远方。“是吗?我也看看。”我一边应着一边跑了上去。站在土堆上看得真远,远处没有村庄,只有葱茏的树木,近一点是茫茫绿色,看不清是庄稼还是植物;再近一点是稀疏的庄稼地,还有“妈呀,坟——坟——”我拉紧兰子“那儿有坟,不会有鬼吧?”“不会,瞧你吓的,那是烈士墓,我和我哥他们常来玩,那里埋的是日本鬼子扫荡时打死的八路军,八路军会保护我们。”兰子的小嘴上下闭合,说得有鼻子有眼,那神情那语调让我没有理由不相信。八路军是好人,我的胆子也大了起来。站在土堆上,兰子指着远方,她说从这儿一直往前,就能走到了黄庄大洼。她还说这原是肖家坟地,头几年把坟头给平了,只留下几个烈士坟。她还说我们脚下的这个大坟就是肖家的祖坟。“兰子,你说啥呢?你说我们脚下也是坟?有这么大的坟吗?”“有,就是因为它太大太耗人力才留下来的。”我无语,因为我相信兰子的话。我不敢再看脚下,尽力看向远方。但依稀感觉脚下有一条射线延伸出来,穿过几座低矮的坟莹,穿过一片荒野,越过远方的树木,向一个叫做“黄庄大洼”的地方辐射过去。一阵荒野的冷风吹过,我眼前浮动着一片荒凉。

    “黄庄”——在我心里有一点美丽,有一点神秘,还有一点荒凉。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神州大地,我慢慢长大了。可是与黄庄的距离却一如昨天,因为没有人赐给我一个走近它的机会。

    当我真正长大的时候“婆家”一词又常常在耳边响起,有时亦真亦假,可是从没有人再提起过“黄庄”我有时竟会独自想起这个“婆家”也曾幻想在一个宁静明媚的午间,院门发出“吱”的一响,从外面走进来一个著绣鞋穿镶边裤的小脚女人。她面施官粉,头顶黑帕,用手掸掸衣襟,进得堂屋。然后坐下说:给你家女儿找一户人家,就在黄庄大洼。那里天高地广,空气新鲜。那家人忠厚质朴又勤劳哈哈!然而一个激灵过后,却发现那并不是来给我提亲的媒婆,而是常看的小说小二黑结婚里的小芹她妈“三仙姑”

    其实我希望有个媒婆来,倒不是多么想嫁到黄庄,也许只是想更多的了解黄庄。我知道媒婆的一张嘴会让我心中朦胧的黄庄变得清晰,变得明丽,变得美好。

    如今的家乡早已变得富裕了,没有人再去黄庄换口粮,也没有女孩再为高粱米粥陶醉,那个想嫁到黄庄的小丫头也已远嫁他乡。梦里黄庄仿佛离我越来越远了。

    就在我将要遗忘它的时候,它又在不经意间出现了。

    几年前开车送侄子去镇上的中学,学校的大门正好斜对着一条集贸市场,我借等待的机会走了进去,漫无目的的闲逛。鲜灵诱人的果蔬,活蹦乱跳的鱼虾,色彩缤纷的服饰。我东瞧西看,终没有什么能够吸引住我,就在我准备转身离去时,拐角处一箩稻米让我停住了脚步。

    这箩稻米晶莹剔透,柔和自然,泛着一种绿莹莹的光。我顺手抓起一把放在掌心,似乎感觉到一点淡淡的余温,我不由轻轻一怔。“姑娘买点吧,这新碾出来的米多好啊”卖米的大爷看我发呆递过话来。“新碾的?是您家的?”“啊,是我家碾的,米坊就在前边,稻子是儿子从黄庄大洼拉来的。”大爷随手朝公路边一指。“黄庄大洼不是产高粱米吗,还有稻子?”“姑娘,你那皇历也太老了吧,黄庄种水稻可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我没有说话,我再想:黄庄其实并没有远离我,也许只是我远离了它吧。我把稻米轻轻贴近鼻翼,有一股稻香缓缓的沁入心底。

    在老人的米坊我买了一袋大米,带回家后分给了家人,同事和朋友,三十年前那个被黄庄高粱米陶醉的女孩,在三十年后又一次被黄庄的稻米所陶醉。

    一袋大米重新燃起我对黄庄的热情,热情中没有一丝荒凉。只有美丽,美丽得一如当初,于是我开始关注它。

    我看到今天的黄庄蓝天碧水,满目苍翠;稻海渔歌,鸟飞蛙鸣;艳阳高照,苗木成行;繁花朵朵,瓜果飘香。一派北国江南水乡之景象。

    然而今日黄庄,依然美在梦里。三十余年一梦,梦里几度到黄庄。

    谁能与我相约,去黄庄故里寻梦?寻花香鸟语,寻稻谷飘香;寻蓝天碧水,寻田园风光。如果是你,就让我们相约,在明年的春天一同去寻梦里黄庄。

    2008年11月06日

本站推荐:重生之老子是皇帝医妃惊世采红回到宋朝当暴君回到明朝当王爷嫡长孙四季锦史上最强帝后清穿之四爷宠妃毒妃在上,邪王在下

北艳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奇书网只为原作者北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北艳并收藏北艳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