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 东方冕文集 > 闽北踏山访古

闽北踏山访古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东方冕文集最新章节!

      眺望苍莽的武夷,色彩上没有四季——日月轮回不止,如黛的山色未曾漫漶。近触武夷,季相分明。四季之幺的武夷,寒冷主宰着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虫虫鱼鱼,景致缥缈旖旎。

    在我的印象里,武夷山不是那种气势磅礴、一柱擎天的山体,它是一些并不十分奇险壮观山峰的组合体。它没有一览众山小的傲气,摩天雪山的冷峻,因隽秀、豁达、中庸获得人们的亲睐,又因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物种引来世界的瞩目,遐迩闻名。

    北风踏行的武夷,恰似一位娴雅的小家碧玉,淡淡地张着目,微微露着笑,安恬若素地伫立在冬的晨光暮色中。她紫袄夹身,浣纱成雾,滴泉为乐,以溪为砚,以峰为笔,画就一幅恬静雅致的水墨山水自画图。她青丝披肩,虽然没有春天姹紫嫣红点缀时的娇媚,夏天的俊朗飘逸,秋天的色彩斑斓,但是缕缕青丝依然生机勃勃,丝丝有致。她将田园式的质朴和人见人爱的亲和力融入灵魂。人至此宛若与曾相识的故友重逢,兴奋、喜悦、惊讶荡漾于心。

    怪石纷呈,多藏玄天幽洞的武夷,树荫层层。高高的树冠葳蕤,匍匐的野草枯黄,寂静在整个武夷蔓延。武夷山的树成片而立,武夷山的树突兀挺立,武夷山的树各成一体,每一种树个性鲜明。水松枝虬干挺,银杏古老高节,红豆杉珍贵挺拔,鹅掌秋叶奇稀有倒映在水里是水中的图画,挺立在古寺旁是古寺的佛塔,岿然屹立在险峰上是险峰的神韵。以占有索取的心看四季之幺的它,无法真正感受它的色彩美;以践踏的姿势靠近它,无法体会它的儒雅;以关爱的心看它,它才会展现最美好的一切,人们才能感知它对自己心灵的慰藉。游山乐水的人只有摒弃高于自然的自负,与自然平等相待,自然才会更加自然地与你相依相偎,武夷山的树更是如此。纵然肉眼无法看到,心灵也能感触到。

    武夷山的雪,是品味高雅的奇女子。每年在寒风千呼万唤下才飘临武夷一两次,停留两三日而已。她深知人们的好奇心理,还在人们对她感到兴奋不已、赞叹她如诗如画的时候,便悄然而去,为看雪的人留下无尽的思念和期待。她来时,挥动冰清玉洁的素帕,一夜间染白武夷的峰峰壑壑,苍苍茫茫的白练与天相接。她洁净了人们的心,装扮了山的梦。玉女峰披上洁白的婚纱,桃腮腼腆,目溢秋波,与大王峰举行永无结局的婚典。游人是她的贵宾,溪流为她奏乐,寒风是她的礼宾。雪融化,梦亦醒,情却未了。这凄凄惨惨的爱情仪式,年年如此,岁岁不变在武夷重演。玉女对爱情忠贞不渝,宁化顽石也不放弃,其行可敬可赞。武夷雪面对玉女没有结局的爱恋,岁岁不忘为玉女披上圣洁婚纱,尽管只是一种象征,其情可贵,其行可彰。凝视这无暇的圣物,怎能不思绪缱绻?怎不会油然而生“山为卧榻雪为被”的冲动?踏雪寻景,足迹是你在雪上留下的烙印,武夷雪收藏你的踪迹。这是你愿意的,也是我愿意的。抬眼望峰,武夷雪处处一样又处处不一样。玉女峰永远是人们在这里产生怜悯的地方,是武夷滴血的心脏。

    寒风摇曳入武夷,九曲清癯秀一层。冬日的九曲溪,水瘦神清,景致迷离。踏径看九曲,野草瀼瀼,烟气袅袅,濡湿了一批批文人雅士的襟怀,湿漉漉充满文气的诤言佳句从他们竹管笔端涓涓而出。九曲溪为他们提供了释放才情的舞台,他们为九曲溪增添了风采。溪两侧祼露的鹅卵石,密密匝匝,前赴后继地朝溪的中央压迫而来,衣带般渐渐缠紧九曲溪的腰身,显现苗条的身材。伸手触摸清泠的溪水,一股清气从指端滑入心脾,顿觉一股浊气遁出体外,精神矍烁。那么溪水又清澈到什么程度呢?浅处可以清析地看到头发般粗细水草的摇摆姿态,甚至可以看清一粒沙的颜色和形状,如潭的深处蓝的也比春夏秋时的明亮,宛若明镜。山对镜梳妆,人对镜觅景。严霜的早晨,日出东方,溪面烟气蒸腾,淡淡的紫,如梦如幻。乘竹筏漂流,艄公说古绘声绘色,两岸的峰峦影影绰绰,流水汩汩、淙淙。随那云雾飘来的是柳词的婉约,辛词的豪放,渐去的是山的轮廓。过去的美,与现实的物在这里碰撞,碰撞出一个血肉丰满、有情有义的九曲水。

    观武夷云,不同角度给人的视觉冲击各异。高处观云,云自洞穴沟壑中涌出,在峰腰间萦绕翻腾,云与山体的相接处,一条淡紫的丝带飘浮其上,若隐若现。云向峰顶涌,峰顶冉冉的野草也拂动起来,如踏云而舞的仙子。云团麇集,是张密不秀风的网,无论如何凝望,也无法看清云下的风景。云团离散,从云隙俯瞰,也只能看清景色的一半,另一半需要用心去感悟。穿行于山径的云中,看见的却是迷蒙、冰冷的雾。

    屏住呼吸停留在雾中,听泉的轻吟,风的絮叨,远远近近,隐隐约约。寒兰的清芳不知何时浸染进了雾中,弥漫进心房。寻它的倩影,却不知它身藏何处。不打扰也罢,只要心中有它便可了。“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禅意在空荡荡的雾中飘散。武夷是颇具禅意的。

    武夷的奇山异水、洞天佛地、经典摩崖、流香佳茗、千古之谜、美妙传说,看不尽、听不齐。武夷的景四季各异,我把四季之幺的武夷盛放在心的中央。

    古典的和平

    具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殊荣的和平古镇,是一曲饱含闽北乡土气息的山歌,从遥远传唱至今;是一颗古朴的明珠,从远古璀璨到今天;是一座历史博物馆,抖落的是尘埃,留下的是珍贵。

    一

    没到和平古镇之前,我对和平的古心存怀疑。当脚步踏进和平那一刻起,我信服了和平是闽北古民居群的典范,而且是一幅蕴含浓郁农耕文化、古意盎然的水墨丹青。

    位于闽北重镇邵武南部的和平,古称“禾坪”意为地势平坦,盛产粮食,是一座古城堡。它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宁、建宁、汀洲的咽喉要道,而且福建出省三道之一的隘道“愁思岭”就在和平境内,因而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它的确古老。古闽越先民早在四千多年前即在此拓土生息,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点燃了文明之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唐代。唐时称“昼锦”宋为“昼锦乡和平里”因唐代这里已经人口稠密,形成繁华的街市,故宋以后又称“旧市街”元承宋制。明为“三十三都”万历年间和平开始修宝塔、建城堡。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设和平分县。修建和平城堡就地取材,全部用河卵石砌成,别具匠心。至今仍屹立的东门、北门谯楼见证了几百年的风雨;谯楼顶上,翻飞舒卷的仍是亘古不变的白云清风、沐浴的仍然是不老的朝晖夕阳。

    这里古迹星罗棋布,不仅有城堡、谯楼、分县衙门,由明末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焕题写塔名的“聚奎塔”闽北历史上最早的宗族书院——和平书院,还有许多庵庙宫观、祠堂及义仓,更有近300余幢明清民居建筑,仅建筑技艺精湛、雕饰精美、外观壮美的“大夫第”就有5座,是我国保留最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

    古镇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城堡内有两条分别连接东西城门和南北城门的古街,街道两侧纵横交错的大小巷道都是中间铺青石板,两边铺河卵石,有的全部铺河卵石。贯穿古镇南北的旧市街,被誉为“福建第一古街”古街全长600余米,宽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铺筑,因北高南低的地形关系,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旧市街两侧的砖木结构老房子挤挤挨挨,均为前店后院式。绝大多数店面现已关闭,只剩下几爿仍在慢悠悠地开着。店门尽管斑驳残破,却遮挡不住古镇曾有的繁华。侧耳倾听,分明还能清析地听见从街心青石板上传来的唐时的嘚嘚马蹄声、独轮车吱呀呀的吟唱;看见宋时摩肩接踵赶集的人群,志气飞扬的书生;闻到缠缠绵绵几百年游浆豆腐的芬芳——这种芬芳至今浓郁和平有以街为市的传统,至今不变,尽管新镇区修建了农贸市场,一到赶集日,生意人还是径直将货物摆放在新街——聚奎路两侧,赶集的人也乐得在街心踱步,感受和传承着先人的衣钵,是那样的执着与自然。

    东门街两旁灰色的古砖墙,将石板街夹于其间,以其灰暗的色调和凹凸不平的面容,向我展示它的沧桑,仿佛每块砖里都藏着一个神秘的故事,每一道墙缝都牵引着古镇人的情愫。街面的石板,块块光滑,雨后更是光洁如镜,如诗如画。诗云:“江南冷雨北吹斜,人影百姿映在街。洁石镜明非打锉,但凭千载万家鞋。”街面每隔100米就有一个用条石铺成,状似棋盘的图案,当地人称其为棋盘石。棋盘石有何作用呢?传统的说法是:和平历代都有大量的人士中科举或在外做官,他们衣锦还乡,荣宗耀祖,骑马或坐轿回来,进入城堡,每到一块棋盘石就停住,下马或下轿稍停片刻,以显示他的荣耀和光彩。还有一个作用是:有一定身分或地位的人家出殡,棺木每抬到一处棋盘石就停下来,让孝子贤孙们跪下叩拜,拜完再抬起棺木往前走。一般没有官职或身分地位的人家则没有在这里停棺叩拜的资格。这光滑的石板不仅展示着和平的久远,还铭刻着古镇人千百年根深蒂固的贵卑有别的思想。

    古街两旁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状的河卵石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高墙窄巷,古朴幽远。有诗写道:“壁剪裁天地,地幽碧落奇。巷深苔藓盛,天小白云稀。”每一条古巷都有一个名字,每个巷名都有一个由来。其中最宽处只有75公分,最窄处只有50公分的巷子,叫和气巷。因为两个人在巷子中相遇,必须同时侧身,相互谦让才能通过,故名“和气巷”近百条巷子,纵横交错,犹如迷宫,陌生人走进去非常容易迷路,极具挑战性。古民居鳞次栉比,既有中原古风,又具地方特色,堪称古民居的瑰宝。

    和平古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从唐代到科举废除时,和平出了137名进士,被誉为“进士之乡”许多传统的民间的民风民俗依旧传承下来,如傩舞、三角戏、民间曲艺、节俗、婚俗以及游浆豆腐、织造腰机布等等。和平游浆豆腐的制作工艺堪称中国一绝,它是用老的豆浆作为酵母,发酵而成,不添加石膏与囱水,是纯绿色食品。和平的油炸豆腐别有特色,有诗赞道:“温柔玉板满盘鲜,扑入油花唱又颠。金甲披身香四逸,千烹万煮总缠绵。”还有“泥鳅钻豆腐”、“熏烤鲤鱼干”、“和平包糍”、“和平田螺”、“和平米粉”等烹饪绝活,名闻遐迩,享誉久远。

    轻轻行进在幽邃的古镇小巷里,把袅袅炊烟揽入眼帘,将鸡鸣犬吠听成一曲曲朴实动听的民谣;任脚步声回荡在古老的石板路上,把自己融入古镇,融入历史,去领略古镇的文明与智慧,去感知古镇千载有力的脉动。

    我将古镇的繁华与沧桑融入灵魂。

    二

    和平古镇不乏豪门巨宅和有价值的建筑,砖雕木雕工艺精湛。

    和平古镇砖雕不仅数量多,而且巧夺天工,件件都称得上艺术珍品。行走其间,犹如置身艺术的殿堂。

    “花绽百姿草竞妍,鸟鸣千啭蝶翩跹。篷船摇橹漪澜丽,骏马扬鬃将甲坚。”这首题为砖雕的七绝,描写的就是和平古镇美轮美奂的砖雕。和平古镇内近百条的小巷在高墙间蜿蜒,古朴、幽静、深邃,见证百年夕阳烟雨。走进它,仿佛进入了那久远的过去,令人浮想联翩。不经意间,精美的砖雕就会扑入眼帘,令人心潮澎湃。

    坐落于距古镇东门一百米处的“李氏大夫第”为奉政大夫、知州李春江,奉直大夫、直隶州州同李奇川的宅第,此门李氏清晚期“一门九大夫”其门楼为砖石构六柱五间一门牌坊式八字门楼。门楼左右三组梯级挑檐,烘托出顶檐的上冲之势,整个门楼气势恢宏,极为壮观。挑檐砖质斗拱层叠,样式华丽。砖雕内容丰富,有历史人物故事,多种动植物和吉祥图案。砖雕以大门的中间为中轴线对称展开,注重在对称中求变化。中轴线两侧画幅讲究对称美,画中的内容却不是一模一样的,但都风采动人,栩栩如生。八字面的墙上有四幅三国演义的典故:“斩颜良”、“华容道”、“长坂坡”、“博望坡”四幅砖雕采用了浮雕和镂空透雕的技法,所雕人物造型精美,将人物的喜怒哀乐惊展现得淋漓尽致。“华容道”雕的是曹操赤壁大败,被关羽拦截,关羽因还人情放走他的一幕。但见曹操盔丢发乱,身体前倾,策马扬鞭,拼命往前奔;关羽手提青龙偃月刀端坐马上,目送曹操逃命。曹操的狼狈相被雕刻得逼真传神,与关羽威风凛凛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一幅“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的砖雕,人物战马形状生动,雕刻玲珑剔透,画面极为精美。门楼雕刻这些历史人物故事,折射出房主人崇尚“忠”“勇”“义”“孝”的思想。些外,雕刻精美的松、竹、梅、鹤、鹿、麒麟等组合的画面错落有致分布在巨大的门楼上,极具美感。最奇特的是,在题额上方左右两边各有一只凤、一条雕刻精细,活灵活现的曲龙。不过所雕之龙在凤的下方,与传统的龙在上凤在下正好相反,是典型的清同治年间产物,历史时代特征非常明显。在这里即可欣赏精美绝仑的砖雕,也可感受到历史的印迹。

    坐落在和平街东侧的“黄氏大夫第”合院三进二厅,正厅为一厅三天井,均三开间,南侧有护厝。砖石构四柱三间一门牌坊式八字门楼,砖雕丰富精美,富丽堂皇,有简洁疏朗的图案,有内涵深刻的画面。四幅主画面采用粗犷的写意技法,雕刻了梅、竹、松,锦鸡、鹤等物,谐喻“松鹤延年”、“富贵长留”、“竹报平安”、“锦绣美满”既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李氏大夫第”写实的砖雕对比起来欣赏,别有一番情趣。

    位于古镇区东南1。5公里的狮形山上,矗立着一座20米高的宝塔。宝塔为砖木石混构,是明朝所建塔中较为罕见的,是研究古塔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宝塔六面均外辟拱顶窗龛,龛内砖质浮雕神佛像,形态各异,表情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龛顶砖雕花草图案,精巧、华丽、大方,与佛像相得益彰。更为珍贵的是,塔名“聚奎塔”是由袁崇焕题写的。“聚奎塔”三个字笔画苍劲有力。

    走在600米长的和平街上,两旁砖雕精美的马头墙,让人在感受历史、古朴的同时,体会到古民居的华贵。甚至一座非常普通民房的门楣上都有镂空透雕的砖雕精品。

    民居木雕内容丰富,既有花草图案又有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求鲤”、黄香“咨蚊饱血”和“孟宗哭笋”的典故;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关羽在华容道放曹操的故事,尽展于门窗之上。这些雕饰,技艺精湛,人物传神,栩栩如生。

    和平古镇民居中所荟萃的精美的雕饰,集中体现了古代闽北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彰显了和平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

    和平文化炽盛,和平书院承载了教化的使命。

    古朴苍老的和平书院,至今仍然挺立在古镇之西的深巷间。它是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归隐故里创办。黄峭心怀复唐的志向,面对不可逆转局势,没有苟且于朝堂,毅然地选择了归隐,在和平根植了培育才俊的梧桐。

    黄峭不仅是一位贤者,还是一位思想在当时空前豁达之人。黄峭,娶三妻:上官氏、郑氏、吴氏,三妻各生七子,共二十一子。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黄峭适逢八十寿诞,大会姻亲。在盛大的宴席上他面对儿子、媳妇感慨陈词,并对家事做了新安排。他说:“古谚:‘多寿多忧,多子多惧’,你们兄弟二十一人,本想全留侍我身边奉老。但以我戎马半生经验,眼见战火所过之处,皆成废墟,一到安定后恢复农桑,又成乐土。现拟三房子媳各留长子侍母送老,余子各给马一匹,家谱一套,资财一份,信马所到,随止择留。”他还口授一诗以赠别:“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嘱咐,晨昏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传统习惯总是子孙承袭、依靠父辈的福荫,父母为子孙营造安乐窝。“父母在,不远游”是从孔夫子那里传下来的传统观念。而黄峭却能意识到“多寿多忧,多男多惧”意识到“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摒弃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告诫子孙“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教育后人自强自立,不袭父荫,毅然分遣子孙远走他乡自己开拓创业,繁衍发展。这在当时无疑是难能可贵的。也正因如此黄峭后裔繁衍繁盛,至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黄峭后裔达4200万人之多。每年清明,海外总有后裔来黄峭墓祭扫,到和平寻根问祖。和平是他们心目中的圣地,是值得他们顶礼膜拜的地方。

    和平书院初创时是一座黄氏宗族自办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开创了和平宗族办学的先河。邵武南部各姓氏宗族竞相效仿,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习。自宋以后,和平书院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历史上著名人物到书院讲学。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程门立雪的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布道。和平书院东面门上的“和平书院”四字就是朱熹题写,伫立其下,犹闻那铁勾银划弥漫的墨香。和平历史上文化教育的发达,营造了和平千余年读书求学的氛围,文风炽盛,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都是身着青衫从和平书院走出,跨入峨冠博带的人臣之列的。

    在和平书院莘莘学子中,也不乏才情如炬,但寄情山水,不懈仕途的清雅之士。明代山水人物画家上官伯达就是其一。他以一幅百鸟朝凤图而名扬朝野。盛名之下,他婉拒了唾手可得的功名,拂袖投身于青山绿水间,尽展生花之笔。在邵武的宝严寺内,他那超凡脱俗的丹青,至今依然撼人心魄。

    沿着被学子的布履研磨得如镜的青石板路,缓缓接近书院。斑驳的马头墙和墙头的野草显出岁月的沧桑,我的眼睛从时光的深沟里打捞起学子匆匆的身影。驻足书院的院门口,心间陡然而生升敬慕之情。和平书院始建时是什么模样,已无处可知。在千年的时光中,它塌了又建,建了又塌,绵延而不辍,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感叹。现存的书院是修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建筑。院门青砖而筑,匠心独运,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三扇门形成了一个“品”字。“品”字形院门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要做官就做有品级的官之意,砥砺学子勤勉学习。一个“品”字,不知桎梏了多少人的才情,身陷歌德、八股之中,但它又是当时读书人最好的出路,让读书人不追求也难。“品”字由“口”字垒成,我们的先祖在造字的时候,是乎就向读书人指明了,要为官就要倍尝人间五味。而绝大多数读书人尽管一辈子“头悬梁,锥刺股”为之奋争,结果却如“口”字一般只是一场空,在无比失落中终老。他们至死也无法超脱仕途对他们的羁绊,这就是当时读书人的无奈而伤感的情结。

    进入书院正厅,必须登十三级青石板台阶,前六级为读书打基础之意,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大门上方的木雕月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书卷”上原本镶嵌着“天开文运”四字,令人惋惜的是现已不在,只留下模糊的印迹。

    书院正厅为授课之所,正上方悬一匾,上书“万世师表”四字。匾是新做的,从中可见古镇居民对传业授道夫子的褒扬之情。俯视脚下,地砖已被磨蚀得坑坑洼洼,里面涌动的是学子的汗水和凿壁偷光求学的精神。环顾四周,已不见古人些许踪影,眼前却浮动着学子习四艺的场景,悠扬的琴声在耳畔响起,经久不息。

    和平书院居于古镇一隅,尽管不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名满天下,但它教化一方子弟的操守却不打半分折扣。它将儒学的思想浸染进古镇的每一条街巷,绵延千年。至今民居中遗存的“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世间只两样事耕田读书,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的竹木刻楹联,仍流淌着儒家文化的芬芳。

    但愿和平书院的墨香在古镇上空恒久不散。

    四

    读书求知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在和平传承,一脉书香至今仍然氤氲在古镇居民的衣袖间。这种氛围培植了古镇居民豁达、善良、淳朴的品质,乃至发生在一只被收养的八哥身上的事,也令人心潮澎湃。

    2005年,我在古镇羁旅了一段时日。四月中旬的一天清晨,我像往常一样在古街徜徉,体察古镇朴实的气息。当我路过一爿杂货铺时几声稚嫩的鸟鸣吸引了我。四只刚着绒毛,透过绒毛间隙还能看到粉红皮肤的八哥鸟雏,正卧在店门左侧的纸箱里,时不时张开大嘴轻声鸣叫。小店女主人,从柜台内走出,手里端着个小碗,走到纸箱前蹲下,将切碎的精肉,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往小鸟的大嘴里塞。我禁不住走向前,静静地注视着。女主人三十岁出头,脸庞红润,明眸似水,浑身散发着健康之美。她喂好雏鸟,站起身微笑地问我是否也喜欢小鸟。我点点头。她见我露出不解的神情,说道:“在我家菜园的樟树上有一窝八哥,前天我发现正在哺育雏鸟的大八哥没了踪影,直到昨天傍晚也没发现它们,一定是出事了。于是我将饿得快不行的四只小八哥带回家饲养。”瞬间我对她油然而生敬意。

    小八哥在女主人的细心照料下,一天一天长大。我也时常带点切碎的精肉去喂它们,而它们总是你争我夺的,好不热闹。每次进城我都不会忘记给它们捎上几袋精制鸟食,让它们改善改善生活。在不断的接触中,它们接受了我这个朋友,只要我一走到小店前,它们就会将头朝向我,眼睛注视我。

    一段时间,我到外地出差,回来时,四只小八哥已开始扑翅学飞了。一个早晨,我又一次信步走到小店前,只见女主人怀里搂着其中的一只八哥。我惊奇地问道:“这只八哥怎么了?”她不无怜爱地说:“这只八哥自小就得了一种怪病,每隔三四天就像人得癫痫一样,时而全身抽搐,时而低着头在地上转圈乱撞。我怕它受伤,每当患病的时候,我都把它抱着。以往它都在傍晚发病,今天却在清晨发病,我真怕它的病会越来越严重。”小八哥安静地躺在她的胸前,温馨而幸福。之后不久的一个傍晚我亲眼目睹了八哥发病时的场景,它的痛苦之状,真是令人痛心。同时更加体会到女主人爱心的可贵。

    六月中旬,四只八哥已羽翼丰满,活跃异常,与女主人的感情也愈来愈深厚。她为四只八哥都取了好听的名字,患病的八哥叫甜甜。她要去哪儿,只要叫它们的名字,说声走,四只八哥就像卫兵似的或站立在她的肩膀上,或在她头顶的上空随她欢飞。一批批游客出高价要买她收养的八哥,得到的总是婉言谢绝。四只八哥非常有灵性,除了女主人一家和我能靠近抚摸它们以外,谁想接近它们都是徒劳,人还没靠近它们,它们就或躲避或迅疾飞上房顶,站在上面眺望古镇风光。

    有翅膀就要在蓝天中飞翔,鸟儿最大的快乐就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生活。女主人深深地懂得这一点,为了让它们重返大自然,她常带上剪了翅膀的甜甜和其它三只没剪翅膀的八哥到菜园捉虫,训练它们自食其力的能力。

    她采取不给食吃,不让进窝的办法,逼着八哥一只只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只留下难以起飞的甜甜。在她的心里,甜甜就是一个身患残障的孩子,失去照顾和甜甜,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她怎么舍得将甜甜推向危险的境地呢?

    现在甜甜在女主人的照料下,浑身的羽毛油光发亮,头顶长出了鸡冠状漂亮的羽毛,病情也有了好转,每半个月才发一次病,每天都快乐地唱着歌。

    甜甜天生缺陷的病痛令人叹惜,而它的命运却是令人感到欣慰的。我这只羁旅在古镇的鸟儿,衷心祝愿甜甜在女主人的呵护下永远欢乐幸福。

    古镇总有漶漫的一天,而爱心永恒。

    奇绝的天成岩

    山有脉,水有源,千山万水韵不同。位于邵武市境内的天成岩风景区,是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内古树参天,奇石林立,秀水潺潺,花香四季;既有气势磅礴的峡谷山峦,又有小巧玲珑,犹如秀致盆景的景点,隐隐透着诱人的韵致。

    一

    天成岩景区,为低山丘陵的丹霞地貌,犹如镶嵌于苍莽无涯的武夷山脉南端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既璀璨双蕴涵着刚被淘出的原始美。

    潇洒奇异中携裹着雄浑苍莽气概的天成岩,山体纵横,沟壑深切,险峰突兀,峭壁如削。森林间巨树挺拔,枝叶蓊郁;百草葳蕤,丛丛杂杂。地上满是厚厚的枯叶,时不时可见枯萎倾倒在地上的树木,静静地腐烂。行进在幽静的密林间,走上一段路就能听见密林深处传来鸟鸣,或独唱,或对歌,或合鸣;鸣声或清脆,或悠扬,在林间飞越,在林间消没。怪的是可闻鸟鸣声,却很难看到鸟儿的踪影。沿途不时可听见涓涓淙淙的水流之音,在水中可见小鱼、小蟹。张开双臂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使人有灵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感。

    幽静的林间,不仅散发原始的韵味,更透着生命的律动。

    茂密的原始森林孕育的是生物多样性。景区内生长着2000多种的动植物。丰富的植物品种,构成丰富的季相变化。深春,杜鹃花怒放枝头,品种繁多,如鹿角杜鹃、猴头杜鹃、映山红等。同时,还有变种的白花杜鹃、紫斑杜鹃、彩纹杜鹃等,争相斗妍。特别是那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之间,映山红,如霞似火;白杜鹃,飞雪泻银,壮美无比。盛夏,群峰绿荫如屏,山谷绿荫如盖,气候清爽宜人。乘坐古朴原始的竹筏在锦溪上消暑最为惬意。诗云:“纵是伏天空挂日,竹篙一点度春光。”仲秋,上千种的树叶或红,或黄,或绿,或紫群山层林尽染,分外妖娆。隆冬时节,遍地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处处自自然然,处处美不胜收。

    天成岩,拥有数以千计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如双狮峦、猴王峰、老鹰岩、象鼻峰、姐妹峰、马鞍峰、三仙石、古塔峰、寿星岩、天笋峰、田螺峰、双马峰、五虎朝狮等。这些奇峰怪石在导游图中能够找到它们的名字,而站在它们的跟前观赏却看不到一个字。它们还未被人为地雕凿。不是没有能工巧匠,也不是缺乏赞美它们的诗文,而是“自然美才是最美的”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脑海中。

    二

    锦溪是天成岩景区的精髓,又名九龙峡,全长8公里。主要景观有“水车存古风,雄狮迎君到,九龙连奇峡,碗底自成绝”的说法。

    登竹筏漂游锦溪的码头在碗厂村。一进村,一块外形酷似雄狮的巨岩便扑入眼帘。“迎客石狮”以其威武俊美的身形和契而不舍的精神,风雨无阻,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贵客。极顶放目,林海苍茫,层峦叠嶂,奇峡上游,溪流绕山,如带似练。通往码头的石径旁,古老的水车,吱吱呀呀地转动吟唱,水碓沉重地冲击着石臼里的高岭土;古老的制碗作坊里工具齐全,可供游人一显身手。

    九龙峡风景奇异。相传古时候奇峡两岸,悬崖峭壁,风光绮丽,凡人想进而进不了,只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才能腾云驾雾进去游玩。奇峡的来历也有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天成奇峡一带是缺水少树的一马平川。时逢炎帝之女在东海游泳被淹,她的情人天煞元帅甚为恼火,派赶龙王前来传九条龙去镇海,并且要求在鸡叫之前赶到。这件事被在道峰山上落脚的过路神仙知道了,他想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造福当地的百姓。赶龙王赶椒图、蚩吻、睚眦、蒲牢、狻猊、嘲风、囚牛、蚣蝮、赑屃等九条龙去镇海的这天,天刚蒙蒙亮,赶龙王揉着惺忪的眼睛,骑狮扬鞭,赶着九条龙,向海边走。经过奇峡的时候,神仙让身边的公鸡大声鸣叫,毫无准备的赶龙王一下子慌了,以为到了海边,便胡乱地把九条龙,向平坦地方一撂,鞭子一扔,连狮子也不要,就跑回天上去了。而胡乱一撂的九条龙,就形成了九龙峡。“迎客石狮”便是那头狮子变的。

    传说毕竟是传说。实际上,危岩耸立,奇峰竞陈的九龙峡,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距今6亿年前,九龙峡一带还是万顷碧波,至距今一亿年前到7000万年前后,地壳强烈运动,将九龙峡抬升出水面,后又经风化、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今天的“丹霞地貌”

    天成奇峡嘉木葱茏,栖息着多种国家保护动物。沿途生长着红豆杉、沉水樟、闽楠、浙江楠、野漆、尖叶栎、乌冈栎、长叶榧等珍稀植物。崖壁生长着生命力极强的“还魂草”、“蚊母树”、龙须草、兰花等奇花异草。豹、熊、山麂、猕猴、黄腹角雉等珍稀动物在此出没,美丽的鸳鸯在此过冬。

    奇峡的水清、碧、急、奇。溪水因地而歌,有如松涛,有如竖琴,铮铮淙淙之音,萦绕耳际。

    九龙峡由椒图峡、赑屃峡、蚩吻峡、睚眦峡、蒲牢峡、狻猊峡、嘲风峡、囚牛峡、蚣蝮峡组成,称为九龙胜景。九龙胜景各有各的特点。椒图峡主要有圆石寨、祭龙洞和惟妙惟肖的蛤蟆石、三畜石等景物。溪两崖生长的长叶榧、尖叶栎、乌风栎等珍稀树木,令人赏欣悦目。赑屃峡揽根奇、石奇、穴多于一身。沿途可见奇形怪状的洞穴和“海龟石”、“盆景石”水中央一块块突起的岩石,长满了一簇簇的小花、小草,宛如雅致的盆景。溪边裸露的树根,长达十几米,比树干还长,既展示顽强的生命力,又展示了沧桑。蚩吻峡主要有“天鼠下凡”、“观音掌”等景。睚眦峡的“虎爪”、“炼丹炉”、“灵猴探脑”等景物,令人浮想联翩。蒲牢峡两岸峭壁上密生各种兰花,春夏秋三季都能闻到它的幽香;桂花树深藏林间,闻其香而难觅其影。振翅欲飞的“蝴蝶石”姿态可人。狻猊峡以溪窄、水幽、崖险为奇。两岸峭壁耸立,崖顶草木葱茏,这边的树冠与那边的树冠相偎相依,两崖如握如吻在高空,如浪漫情侣,把一线碧落给遮住了。游客在竹筏上仰望,只能看到斑驳破碎的苍穹光穿过枝叶的缝隙,如碎镜般洒落在碧绿的溪水上,浮光跃金,煞是好看。崖顶的渗水如雨、如珠地跌落谷底,常令游人产生“晴日为何突然下起雨来”的疑问。雨后几处山崖会形成飞瀑,瀑布两侧,细雾濛濛,阳光下,虹桥飞架,五彩缤纷。嘲风峡意境高远,人行于此,仿佛能听到开籁之音。囚牛峡是九龙胜景最精华之处,具有谷幽、水秀、滩险、峡奇四大特点。“五里水上一线天”两岸赤壁高耸,形成绵长的一线天奇观,佳境天成。落差大,水流急的龙门滩,既令人感到惊心动魄,又荡气回肠。崖壁上的“鲤鱼跳龙门”、“老鹰窝”、“悟空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仙人台”又称“生死恋台”为一块巨大的中部内敛的赤壁嵯峨雄伟。上方有无数形态各异的洞穴,内敛处是一个天成的平台。平台上几块石头,如桃,如镜,如元宝。平台上埋着一对恋人。相传,在明末清初,有一位穷书生,爱上一位富家小姐。两情相悦,但他们的爱情受到女方父母的强烈反对。书生本想金榜提名时,风风光光成就与小姐的姻缘,然而他却屡屡落第。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逼着女儿改嫁他人。这对恋人绝望了,便在此双双殉情,并埋在仙人台上。一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爱情悲剧在此定格。蚣蝮峡的精华在于它的窄,最窄处仅有1。58米,坐在竹筏上平展双臂,能够触及两边崖壁,感触大自然的神奇。

    我漂流的那日,阳光明媚,溪水清澈,恍如明镜。在竹筏上可见人影、树影、崖影交织在水底,鱼儿有时也耐不住寂寥在倒影间欢游,与人同乐,与人同醉。水流时缓时急,缓似腼腆的少女,急似奔放的激情,荡起细浪如花。拐弯处,清流激石,水声如琴,悦耳赏心;弯稍大处,水流缓缓,形成小潭,蓄黛积绿,悄怆幽邃,似藏无尽的神秘。我时不时伸手触摸紫色的崖壁,真想把它攥进手心带回去,然而那只是一种幻想而已。

    锦溪底另有一番风景,满是形状各异,质地或精细,或朴拙,或粗犷的碗底,随手翻动一块沉浸在水底的碗底,就是翻动了一段历史,泛出一股令人难以割舍的情调。

    三

    天成岩风景区古朴、原始、玲珑,还奇。

    这里的“鸳鸯一线天”奇就奇在一座山有两条一线天。两条一线天相距400余米,皆顶端狭窄,下面较宽,仰首望去但见一线天光,惊险异常。顺着其中的一条攀上峰顶,眼前豁然开朗,远处的奇峰怪石,近处的碧树奇葩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坦荡。通过峰顶小径可达另一条一线天。上下山可以从一条一线天上去,再按原路返回,也可以从一条一线天上去,从另一条下来。上下山的感觉可是大不一样。诗云:“一山两隙各峥嵘,上似登天下驾龙。”

    景区内还有一奇,就是寺庙均建在崖穴里。景区内的两座寺庙“天成岩寺”、“佛成岩寺”均始建于北宋时期。天成岩寺在天成岩峰顶。天成岩是座三面绝壁,一面相对平缓的山峰,雄伟壮观。要寻访古寺需穿越幽静的原始森林,攀千余级石阶。石阶顺山势凿就,中途险要处有山门,用条石建成。在此设防“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峰顶兀立一块巨崖,崖底是一洞穴,面积200余平方米,天成岩寺就建在其中,意境不同凡响。诗云:“寺入山崖石做瓦,佛观殿外嶂连崖。碧空崖上水滴泄,胜似阳春雨打花。”站在峰顶极目四望,但见峰峦叠嶂,万丈深渊,顿觉大自然之博大与雄伟,激情澎湃于胸。

    天榜位于天成岩底,是一块如斧劈成的巨大赤壁,上有数目庞大的孔洞,形态各异。似麦积山上的千佛洞,又似星辰镶嵌在天幕之上,堪称一奇。它的形成有诗作了解释:“绝壁刀削孔万千,疑是星斗下凡间。垂询奇景谁凿就,原是雨风慢噬研。”

    岁月研磨着一切,这里的山石在时光的遂道中面貌峥嵘。映入我眼里的是山体累累血色的伤痕,心底喷薄而出的是“神奇”的感叹。

本站推荐:重生之老子是皇帝医妃惊世采红回到宋朝当暴君回到明朝当王爷嫡长孙四季锦史上最强帝后清穿之四爷宠妃毒妃在上,邪王在下

东方冕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奇书网只为原作者东方冕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东方冕并收藏东方冕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