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 东方冕文集 > 竹林三章

竹林三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东方冕文集最新章节!

    逐笋

    翠绿欲滴,莽莽苍苍,风起浪涌,涛声阵阵,这就是闽北的竹林。山民们爱它,因为它给山民们带来了财富、希望和劳作的喜悦。在竹林间逐笋就是他们非常乐意做的一件事,且年复一年,乐此不疲。

    姑丈所居住的村子及其周边的几个村子的村民,将挖笋称逐笋,因为挖冬笋是沿着竹鞭慢慢地去寻找。嘴尖皮厚腹中空的竹笋,味道鲜美,特别是冬笋被誉为山珍之一。古人对它钟爱有加“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竹”白居易在笋一诗中写到:“斑壳折故锦,素肌擘新玉。只此一蔬餐,经旬不食肉。”他将白色的嫩笋喻为新玉,展示了嫩笋的色泽;吃了笋后十天不吃肉,写出了笋的味美。从中可知白居易对笋的喜爱。唐代的笋价格不斐,李商隐在初食笋呈坐中写到:“嫩萚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时至今日,笋仍然是人们餐桌上的珍品,给山民们带来滚滚财源。

    笋出自竹林,出自山民的镢头下。逐冬笋是讲究经验和学问的。初逐冬笋者,往往不得要领,尽管汗流浃背,也难逐到几颗冬笋。有经验的好把式,则收获颇丰。姑丈生活在大山深处,逐笋经验丰富。我曾跟随他到竹林间逐笋,他对我说:“逐笋首先要选择竹叶茂盛的毛竹,再看竹尾的朝向,绝大数情况下冬笋就在竹尾朝向的土里。从竹蔸下镢头挖,逐到冬笋的概率极高。”我按照姑丈所说的方法逐竹,成果喜人。

    逐笋还有许多情趣。前些年的一个冬天,我与二表弟到离家很远的深山逐笋。临行前,表弟将一包东西放进竹筐中,对我说:“今天中午我们在外面吃饭。”这正合我意,真是想什么来什么。表弟开手扶拖拉机,我坐在车斗中。拖拉机行驶在简易的山路上,蹦跳个不停,颠得我五脏六腑都在甩动。一路上寒风习习,鼻水不断地流淌,用手一擤眼泪水又流了出。

    到达竹林后,我与表弟掮着镢头,担着竹筐开始逐笋。时近晌午,我们已逐了半筐的冬笋。表弟带我来到山涧的小沟旁,两人分工准备午餐。我拾柴生火,表弟砍来一根毛竹,取下两节竹筒,将米倒入竹筒,灌满泉水。表弟一边用木棍将火堆拨开,一边说:“中午的菜,我们就吃烤煨冬笋。”这新鲜的烹饪方法对我来说极具诱惑力,满脑子想的都是它的色香味。表弟仿佛没有看出我急切的心情,不慌不忙用柴刀刨开火堆下热腾腾的泥土,放入四个冬笋,再将泥土盖上,把火堆移回原位。表弟说:“这是煨笋。”“那烤笋我懂。”我自作聪明地说。随后迫不急待地剥了两颗冬笋,串在长竹签上,放在火堆上烤。表弟一边眯眯笑,一边娴熟地用薄竹片在三颗冬笋上戳洞,再把冬笋放进竹筒中的盐水中浸泡,之后串在长竹签上,架在火堆上烤。表弟一边烤笋,一边翻动竹筒焖饭,有条不紊。我烤的竹笋在大火的灼烤下,已黑头土脸,切开一尝,涩味夹杂着焦糊味,失去了冬笋的鲜美。竹筒饭熟了后,表弟并不急于开饭,依然将冬笋放炭火上烤,直到竹签快烧断。表弟剥去烤焦的笋壳,又将煨在土里的冬笋掏出剥壳,用水果刀将冬笋切成薄片,分别盛进竹槽中,拌上辣酱陈醋,色泽诱人,笋香扑鼻。表弟两手一拍:“开饭啰!”我一手接着表弟刚削好的竹筷,一手接着表弟递过来盛在野芭蕉叶上的竹筒饭,狼吞虎咽起来。饭散发着毛竹特有的清香,烤竹笋味香、有韧性,煨竹笋脆嫩,味道纯正。表弟望着我好象几辈子没吃过饭的样子,微笑地说:“表哥,好吃吧?写文章你行,在山上搞吃我能。这就应了我们山里人的一句话,各山有各山的神,换个山头就不灵。”表弟言之有理,从表弟操持午饭的得心应手与我笨拙的表现,就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那顿午餐撑得我肚子鼓胀,坐在一块石头上,久久不能挪动。现在想起还特别留恋。

    拔 节

    春天竹林的碧绿沿着山坡飞泻,一颗颗竹笋争先恐后拱出地表,高高低低立于翠竹之间,将湿漉漉且曼妙的梦想挺向天空,随着竹节的拉伸惭惭上升、舒展。

    吮吸了春雨之精华、大地之营养、阳光之能量的竹笋,健壮而充满活力。竹笋的生长从不择地,只要竹鞭所到之处,它就能破土而出,无论是红壤、黑壤,还是乱石间都能看到它挺立向上的身影。我曾看到一条寸余宽的石隙间,赫然挤出两颗扁扁的竹笋,笋尖挂着晶莹的露珠,在斑驳的阳光下分外醒目。它们倔强向上的身姿,不以环境恶劣而退缩的精气神,让我油然而生敬意。

    竹笋自探出土表那一刻,展现在人们眼里的生长速度惊人。它们的高度一天一个模样,一个星期不见就亭亭玉立。唐代诗人李贺在诗中写到:“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他以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示了竹笋不凡的生长速度。

    在我的印象里,不只一次听老人说竹笋夜里生长,白天不生长,而且可以听到竹笋拔节时发出的声响。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对此深信不疑。然而今年春天我做了一个测验,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居住的小城公园里有一大片毛竹,我选择了三颗竹笋测量——将连续的24小时平均分成两个时段(早晨6时至傍晚18时为第一个时段,傍晚18时至早晨6时为第二个时段)对三颗竹笋进行测量,结果是两个时段里竹笋生长的高度相差无几,都在12厘米上下。从中感悟到,动手实践往往比看到的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至于竹笋拔节时会发出噼啪的声响,是存在的。我曾亲耳听到竹笋拔节发出的噼啪声。竹笋在清明前后生命力旺盛,天天一大截一大截往上窜。鲜美的竹笋吸引了大批野猪、猕猴来偷食。这个时候,就需要人到竹林里看护,不然大白天野猪、猕猴都敢成群结队,大摇大摆地来暴食一顿。它们破坏性极大。野猪将几米高的竹笋咬倒专挑尾部嫩的地方吃,一头成年野猪一餐破坏个几十棵竹笋不在话下。猕猴则爬上竹笋顶端掰下鲜嫩的笋尾,或在站在地上将笋尾摇下,一顿下来,到处是待枯的无尾竹笋。有一次,我跟随姑丈到竹林护笋,放眼望去“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翠竹梢去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蔚为大观。看护竹笋住的窝棚盖在竹林的中间,里面放了一箱鞭炮和两根竹筒,一旦发现野猪、猕猴的踪影,就放鞭炮或敲动竹筒,吓跑它们。那个晚上,我多次想象受惊的野猪、猕猴仓惶逃遁的狼狈相。然而这一夜它们没来,让我有些扫兴。尽管没有看到野猪、猕猴,我却欣赏了一场竹笋拔节时的吟唱。深夜万籁俱静,我带着好奇,手握电筒,在窝棚周围轻步走动,噼噼啪啪的声音从四周、远近传来。我问姑姑丈竹笋拔节为什么白天听不见,晚上才能听到呢?姑丈说告诉我:“这是因为白天鸟儿在竹林里和周边的树林里飞翔鸣叫,把竹笋的拔节声给盖住了。深夜清静,自然就能听到。”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竹笋拔节发出的噼啪声,是竹壳爆裂和剥落时发出的。”他叫我顺着他手中电筒光柱望去,一根4米多高的竹笋一片笋壳正在剥裂,发出轻微的声响。我问姑丈除了这个原因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导致竹笋拔节发出声响,他回答道:“有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我觉得姑丈的回答是最实在、最贴切的,倒是觉得自己问的可笑——姑丈毕竟不是科研人员,他能观察出竹笋爆裂会发出声响,已是难能可贵了。

    我带着满意的收获回到窝棚,听着山风的轻吟,在不知不觉中沉睡了。

    天亮走出窝棚,在窝棚的左边一颗笋不知什么时候钻出了土表,正在追赶周围比它高了许多的同伴。它能赶上同伴一样的高度吗?我相信只要阳光、水分充足,加上不可动摇的向上心,它就一定能够达到伙伴一样的高度。我为它鼓劲。

    伐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毛竹,色如碧玉,光滑修长,为岁寒三友之一,具高贵气节。每每望着它们倒在山民的刀斧之下,总有些惋惜,但是我无力阻止,也不想阻止,因为伐竹是山民们的必需。

    姑丈居住的谢坑自然村,坐落在一条山沟里,四周山峦叠嶂,绿竹成片。走进山村,随处可见毛竹的踪影。清澈的山泉水沿着毛竹管流进每户人家,叮咚有声。厅堂中竹制的靠背椅、茶几油光闪亮;卧室里的竹床,做工精细;厨房用的竹罐、笊篱、吹火筒古朴实用;围菜园的竹篱笆上,爬满藤蔓。盛夏,我斜躺在宽大凉爽的竹床上,边品着微苦的山泉茶,边欣赏着窗外皎洁的月光,听着阵阵竹涛,感受着实实在在的田园风情,惬意徐徐而升。我怎能对山民们伐竹的举动置喙呢?

    当地有句俗语:“春护笋,夏壮竹,秋冬伐毛竹。”它高度概括了毛竹的生长特点,春夏当地不伐竹,伐竹会将竹笋、新竹折断,秋冬伐竹正当时。伐竹是一个重体力活,没有强壮的体魄,很难将毛竹伐下山。山民们用锋利的柴刀沿着毛竹底部砍下,嚓嚓几刀就能把毛竹伐倒。粗壮的毛竹一根重量可达一百多斤,将它们运送到山下可通车的山路上最费力。山民们在长期的劳作中,总结出多种省力的运送方法。溜沟运竹最常见。山民们把毛竹聚拢在山顶或山腰,再将毛竹一根根顺着凹陷的山沟溜至山脚。根根毛竹如一支支巨箭飞射,铿铿作响。

    在没有合适的山沟溜竹的情况下,伐竹者将整根毛竹劈成竹片,顺着山势编两道并行的竹篱笆,底部横铺上短竹片,形成一个光滑的凹槽。毛竹一放入槽中,立刻启动,朝山下飞驰。对通汽车路有困难,又无法使用人工溜槽运竹的竹林,山民们也有省力、提高运输效率的办法。他们开出一米左右宽的临时运道,上面铺上竹片,用两根结成环形的绳子,各捆住两根毛竹的一头,绳环的另一头搭在竹筒的两端,竹筒搭在肩上,拖着毛竹前行。由于路面铺了竹片,减少了毛竹与地面的摩擦力,拖运的时候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运送效率也比用肩直接掮毛竹提高了一倍以上。秋天天气燥热,山民们赤膊上阵拖运毛竹,只在脖子上围一块方巾,供垫肩膀之用。拖毛竹之前喝足山泉。拖运不远的路程,一粒粒豆大的汗珠,密密麻麻从汗腺中挤出,布满黝黑光滑的背部、前胸、额头,随着步伐的起落,滴滴嗒嗒往下淌。一个紧随另一个的拖竹山民,齐声“嗨呵,嗨呵”吼出劳动号子,浑厚的声音久久地在大山深处回荡。

    如今,这里的山民已很少上山伐竹,而是雇用外来工伐竹。他们单家独户或几家联合办起了一个个竹制品加工厂,生产竹筷、竹勺、竹锅铲、竹凉席和工艺品等,产品不但畅销大江南北,有的还漂洋过海销往欧洲、美洲,挣起了外国人的钱。姑丈几个儿子办起了竹制工艺品厂,生产精美的居室装饰品。去年,我到他们的厂子走了一趟,只见产品陈列室内,摆满了各式装饰品,足有50多个品种。大表弟拿起一个用竹蔸雕刻的如来佛头像,说:“原来毛竹砍了,就让竹蔸任其腐烂,现在挖来做雕刻,一个就能卖到几十元,精品能卖到几百元。”表弟衣着仍然朴素,但他的言语间却透出以前从未有过的喜悦与自信。

    临走时,表弟送给我两幅竹刻挂帘,一幅是李白的静夜诗,一幅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欣然收下了,因为从中我看到了山民们由简单的伐竹到精加工的变化,感受到了他们与时俱进的思想。

    我将两幅挂帘挂在书房,很别致。

本站推荐:重生之老子是皇帝医妃惊世采红回到宋朝当暴君回到明朝当王爷嫡长孙四季锦史上最强帝后清穿之四爷宠妃毒妃在上,邪王在下

东方冕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奇书网只为原作者东方冕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东方冕并收藏东方冕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