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 达歌文集 > 走一路说一路

走一路说一路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达歌文集最新章节!

    兰州篇

    兰州,古称“金城”汉朝时即为“金城郡”隋朝时因城南有皋兰山而改称“兰州”可见其历史久远,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要道上的一座历史名城。兰州还是中国母亲河——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城北之白塔山下“天下黄河第—桥”自清朝始建的黄河大铁桥至今仍横跨于滔滔黄河之上。桥上人流熙熙攘攘,桥下船只来来往往,叹为壮观。

    在大西北,你不必为旅游天气操心,几乎每天都是艳阳高照。兰州地区每年降水量只有360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却是2000毫米以上。应该说,过多的晴天给西北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当然,也造就了大西北人吃苦耐劳,刚毅豪放与坚忍不拔的精气神。

    在早上骄阳的照耀下,我们参观了西北古迹之—的水车园。它是黄河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养育西北大民的象征。当我们从水车园出来后到了黄河母亲雕像时,由然而生的敬意从心底升起,黄河啊,伟大的母亲河。五千年来,您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世世代代,中华儿女为您歌唱,为您骄傲。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大作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气吞山河,壮怀激烈,令国人精神震奋,日本侵略者闻之丧胆。黄河儿女是不可战胜的。

    从沿河大道边的缆车站,乘坐跨河索道可以直达又陡又高的白塔山。白塔山是兰州名胜古迹之一,上面有始建于元朝时代的一座17米高的白塔。站在白塔山上,可以看到大半兰州城的市容市貌,看见滔滔的黄河像一条流动的玉带,闪闪发光。但是,在白塔山上,也看到了生态环境的隐患。若大的白塔山,除了中心地带有些成片林木外,举目四望,黄多绿少,几乎看不到像样一点的树木,使人忧虑呀。古诗云:“春风不渡玉门关”这里离玉门关还远着呢,难道“春风也不渡白塔山”了吗?

    从白塔山沿着陡直的台阶而下,就来到了黄河大铁桥上。经过历年整修的“黄河第一桥”雄伟宽敞,亮亮堂堂,与滚滚黄河水互相映托,更显其好看,真乃“银桥黄水共蓝天,丽人彩船游兰州”

    下午到城南“五泉山公园”游览,相较城北的白塔山,这里显得有生气、有人气多了。红花绿树,游人如织。公园里竟然还有一片高高的树林,供游人纳阴乘凉,喝茶休息。置身其中,使人忘却这是在干旱的西北黄土地上,真希望西北地区这样子的环境越来越多。作为“五泉山”名胜典故的五处泉水井:惠泉、甘露泉、掏月泉、摸子泉、蒙泉却已风光不再。唯留有赫赫有名的西汉大将霍去病的“马鞭击地,鞭响泉涌”的英雄传说了。唯一可以参观的一处水井,也不再汩汩涌泉,只有一洼浊水了。只有半山腰金刚殿里,仍然是香客如云,烛烟缭绕。我们恰好在此遇见—台僧侣与男女信徒诵经浴佛的法事场景,近百人声音洪亮,乐声高扬的热闹场面,使我们饶有兴趣地驻足观看了一番,这也是一道风景线吧。

    在兰州,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精彩的民间文化的大众化。从“五泉公园”回来后,时间还早,在沿河大道上闲逛时,听到了阵阵高亢嘹亮的歌声。循声走去,公园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老百姓自己组织许多演出组合,在这里为群众表演。有的团队还真是水平上档次。有主持人兼指挥,有乐队,有男高音,有女高音等等。还挂着某某“民间文艺演出团”的横幅。那黄土高原滋润的高腔唱出的“花儿”与“秦腔”等,声震云霄,余音缭绕,那叙述人间悲欢之情的歌词打动人心。群众演员大方而纯朴的表演,使人如沐阵阵清风,舒心快乐。比起某些高价的专业演员的骄柔造作,假声假状地唱,我觉得他们这些民间歌手要精彩十分。

    傍晚,在一个叫做“金鼎兰州牛肉面馆”晚餐时,观看了一番真正的兰州拉面现场表演。并品尝了一碗原汁原味的兰州拉面,这才是正宗的兰州拉面,相当好吃。

    这是我第三次到兰州,我第一次到兰州还是在学生时代的“文革期间”学生大串连时在兰州呆过好几天,到处看“大字报”看兰州人斗“走资派”大街小巷走了不少地方。第二次是一九八八年,我到青海去检查单位在那里的业务工作,回来在兰州转车时,我在兰州住了两三天。前这两次,我对兰州的印象是“灰沙蒙蒙,难见蓝天,走在街上,尘土盖鞋面”我曾经说过,兰州名不对,应改为“灰州”但是,这一次来,今非昔比了。虽不能说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但是,兰州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装点此关山”确实是“今朝更好看”了。

    嘉峪关篇

    列车在名城酒泉前面的一个叫做“清水”的小站停了较长时间。听车上的西北人说:“清水”虽小,却十分重要。我国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坐落在“清水”这个不起眼的地方。我看见有许多男女军人在这个站上下车忙碌着,不由肃然起敬。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华好儿女,就战斗生活在这茫茫荒漠中啊。我默默地注视着这一片神圣的土地,举手向航天界的英雄儿女致敬,心中祝愿祖国的航天事业一帆风顺,更加圆满,更加辉煌。

    到了嘉峪关,才知道,嘉峪关是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可谓“长城万里此为终,西出阳关无故人”了。从秦皇岛的老龙头到此地嘉峪关关城,长长的两端,有多少人能从头走到尾呢?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公元l372年)。又经过明嘉靖年间重修,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长城古迹。嘉峪关由内城、外城、瓮城、楼阁等建筑构城,四周均有角楼与角台。城墙连接紧密,高大宏伟,真乃“森严壁垒”“雄关漫道真如铁”啊。真不愧是天下第一雄关呀。在蓝天白云下,站在嘉峪关高大的城墙上,极目无边的茫茫大漠,浩瀚而苍凉,沙尘烟起处,似有海市蜃楼时隐时现。毛泽东诗云:“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而这里是“大漠如海,残阳如血”了。

    嘉峪关长城与八达岭长城,谁更美呢?那就不好比了。北京八达岭长城是五彩缤纷的美丽。嘉峪关长城却是沧海桑田的壮丽。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说,还应当加上一句“登长城,不到嘉峪关太遗憾”

    敦煌篇

    下午从嘉峪关出发,在大漠之中跑了9个多钟头,才到达丝绸之路上的西端门户——中外闻名的敦煌名城。“大漠落日圆,高高挂天边”到了晚上九点钟天色都还亮着呢。这要是在我们云贵高原山区,早已是夜深人静不见影了。这一路上,除了大漠还是大漠,难见一颗树,少见一根草。正如一首著名的歌中所唱的那样:“你没有水,没有草,连鸟儿也不飞”看得人神情严峻,看得人昏昏欲睡。真是:不到北方,不知道什么叫辽阔和无边;不到西北,不知道什么叫苍茫与悲凉呀。

    到敦煌名城就必须去看千年奇观“鸣沙山”与“月牙泉”

    但见沙山如沙海,绵延不断。阳光下,无边无涯的细沙闪闪发光。微风吹过,细沙如流水,阵阵“鸣”声响起,尤如音乐之声,悦耳动听“鸣沙山”由此得名。

    我们登上“鸣沙山”山顶,举目四望,真是太美了。可以说妙不可言。使人忘却了登山疲劳之累,忘记了沙尘入耳之苦,你会情不自禁地高举双手挥舞向沙海欢呼致意。我们真是享受到了—种前所未有的快乐与欢欣,真正有心旷神怡之感啊!

    从山顶滑沙下来的刺激更是高潮迭起,喊声阵阵。滑一次不过瘾。我们不怕辛苦再次登上山顶,又一次从山顶滑沙而下后,还仍觉得兴趣不减。人的感受是复杂的,城市的灯红酒绿,光怪陆离已不再使人感动了,奇妙鲜活的山水,会带给人新鲜的快乐。各人的感受又各有不同。我的感受也许是特别的,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觉得所到过的名胜风景,只有“鸣沙山”是最美的了,太让我感动了。我想,我还会再来这里登山、滑沙的。

    从沙山顶往下看,只见沙山怀抱中有一汪清泉,顿觉眼前一亮。那不就是“月牙泉”吗,她尤如一弯新月,那样小巧玲珑,那样清纯宁静。我们非常激动地、情不自地冲下沙山,向她直奔而去。“风沙两千年,不埋月牙泉”真是奇迹,使人赞叹不已。在茫茫沙海之中,千年的风沙竟然容忍得下这汪清泉的存在。世间万物万象,真是无奇不有啊。当然,现今的科学解释已然找到:这是因为“月牙泉”所处的特殊地形地貌所致。风起时,沙子不往水里落下,而是往上刮,刮到沙山上去了。沙山附近“党河”等的地表水源源不断地渗进沙山下而形成泉眼,冒之而出,遂成“月牙泉”原来的水深曾达7。5米,这就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件珍宝啊。

    但是,人类有时候却不珍惜大自然的馈赠,无视大自然的威力。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搞什么“人定胜天”的“大跃进”七十年代又搞“大干快上学大寨”都殃及到了“月牙泉”人们在“月牙泉”周围挖山造田,甚至从“月牙泉”往外抽水一个多月,直抽得“月牙泉”南岸坍塌,堵住了泉眼。“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时,又把“月牙泉”边的200多间庙宇建筑全拆毁了等等。生态平衡被破坏了,人气也没有了“月牙泉”干涸了。千年瑰宝竟毁于一旦。真是令人痛心啊。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过去后,人们的理智恢复想办法挽救“月牙泉”清理淤泥,想方设法疏通泉眼,又在附近高处修建了两个大水池来向“月牙泉”渗水等等。经过了几次人工处理后“月牙泉”才又“活”了过来。但现在平均水深只有0。9米,最深处也只有1。3米了。

    “月牙泉”是沙海中一颗晶莹发光的宝石。古人早有诗赞之:“瀚海明月共潮生,万沙山中—明珠”

    下午,100元门票参观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长长的一排洞窟约有1600米,从北魏朝至元朝开凿的490多个洞窟至今仍保存完好。里面有2000多尊彩塑,45000多平方米壁画。我们参观了其中的424室、423室及237室和两个大佛洞、大卧佛洞、藏经洞等。看见从唐代传承至今的彩画仍那样色彩鲜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无怪乎震动中外的舞蹈“飞天”“反弹琵琶”会如此美丽,都是源于此也。不由从心底敬佩古人的坚忍不拔,追求艺术创新的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水平。他们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如此宏大的艺术宝库,真是功高盖世啊。

    莫高窟的建筑、绘画和雕塑所展现的久远而伟大的中华文化,已经形成了—门独特的专门学科——敦煌学。这使得敦煌驰名中外,每年慕名而来的中外游人和学者络绎不绝,人、车川流不息。然而,盛况空前的背后是人满为患,环境和文物受损。这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强烈关注。为保护这千年瑰宝,呼吁要严格控制参观人数,把影响环境因素减至最小。确实要控制,一切事物要讲究平衡,一旦失衡,好事变坏事。经济利益上去了,千年的文物将毁于一旦,损失将无可估量。

    新疆篇

    敦煌离新疆近在咫尺,列车—会儿就进入了新疆辽阔的大地。经过一晚上的千里戈壁奔驰,清晨5。00时就到达了距乌鲁木齐市不远的吐鲁番了。

    吐鲁番市,一个街道宽阔坦直而又安安静静的小城市。它的闻名不在城市的繁华,它以我国海拔呈负数的最低的盆地和历史悠久的火焰山和坎儿井而闻名天下。同时它又是漠漠戈壁中瓜果飘香的塞外绿洲。就是这种反差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和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吸引了从联合国高官和我国的国家领导人到世界各地游人,不远千里万里,不怕高温骄阳前来吐鲁番呀。

    今天我们到了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大名鼎鼎的“火焰山”“火焰山”因名著西游记而名扬四海。其实应该是它的存在而使“齐天大圣”孙悟空才大扬其名。铁扇公主的真假芭蕉扇使孙猴子在火焰山历经煎熬,最后终于经过努力,化火焰为甘露,造福于火焰山一带的人民。

    “火焰山”维吾尔语为“克孜勒塔格”乃“红山”之意。它由东而西,像一条火龙盘卧在吐鲁番盆地中央。夏天,骄阳下,红褐色沙岩发着光芒,炽热的气流腾腾上升,有如熊熊燃烧的烈火。当地人说,此地只能早上来参观。如下午来,你就不是来游玩观景,而是来挨烤受罪的了。此地立有一块“火焰山温度计”上书“中国最热的地方”显示的温度读数超过50c度以上。我们在西游记剧组拍摄点照相留念,不知为何,只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兄弟三人塑像和小龙白马,而没有唐憎塑像。

    我们沿着一条宛延大道来到山下一片绿色葱茂的葡萄沟谷,顿觉热气全消。但见沟谷里郁郁葱葱,溪水叮咚,满沟的葡萄,果实累累,看了使人馋涎欲滴,这里真是一大奇观呀。沟谷里绿色赛江南,沟后山坡上却寸草不生,一片红色,红沙可盖没脚面。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们爬上葡萄沟后面的坡上,见有一株据说上百年历史的胡杨树,树上挂有许多红色彩色布条。这种百年胡杨树,只有干而无树叶。但当地人却把它当作神灵来供奉。几个工人正在修建—条数百级台阶的“天梯”直达高高的山顶垭口。看着那又长又窄而且笔陡笔陡的“天梯”游人要想上去,真是有如登天之难呀。我上去走了几十级以后,朝下一看,就感觉很高很远了。何谈几百级到顶啊。

    在葡萄沟我们品尝了正宗的吐鲁番葡萄干和西瓜、哈密瓜等,美味香甜,得到了一番心理满足之感。

    日近中午,我们从“火焰山”回来的路上,看见有不少旅游客车还在赶去看“火”不由得替他们先热了起来,真是笑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忧之”了。

    驱车去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所属的沙漠植物园。这里的海拔高度就是负90米了。也就是说,沙漠植物园这个地方在我国东海海平面以下90米深处,可见其低洼的程度。我们在植物园走了一大圈,我们看了生长在缺水的沙漠中的“胡杨”等等许多植物,不由感叹其生命力之强。特别是“胡杨”在严酷的沙漠中,它有“生千年,死千年,不死不生又千年”之称,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呀。要知道,吐鲁番这个地方年降雨量只有16毫米,可以说是基本无雨。但它的年蒸发量却达3000毫米,真是有出无进啊。如果没有天山雪水来滋润,这里的人们是无法生存的。因此,接下来,对于吐鲁番的“沙漠血管”有着“地下长城”美誉的“坎儿井”工程,就让我们赞叹不已了。

    这是一种特殊的水利工程,把渗透到地下的天山雪水引向地面的巧妙设施。人们依山势高低,挖一排纵向的深十几米以上不等的竖井,然后在井与井之间开挖暗渠相连相通,地下井水通过地下水渠(避免了高温的蒸发)顺山势由高到低自然流到盆地地面上来了,这真还有点“地道战”的格式呢。

    “坎儿井”不仅解决了无雨的沙漠中的人民生活用水,而且能用于灌溉农田,使吐鲁番成了沙漠绿洲。这真是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结晶,被誉为“世界奇迹”据说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伟人邓小平和国家领导人如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及包括联合国官员在内的许多国际友人专家、学者来参观考察“坎儿井”的相片、题词、讲话简介等,可见其意义之重大。后来我们在牧民“古丽尔罕”家,看民族歌舞表演时,就更清楚地知道了这项造福于人民的伟大工程的功绩。“古丽尔罕”家里,一个大大的院子,繁茂而宽大的葡萄架下,从“坎儿井”流出来的渠水哗啦啦地从她家葡萄架下流过,水又大又清亮。在炎热的吐鲁番,看见这水就觉浑身舒坦。我们大家都不由分说地涌向水边去洗脸洗手。这时杨国红导游提醒大家,这里有一个规矩,就是在维吾尔族居民家里洗手,一定不可以把手上的水甩干,只能用毛巾擦干。甩干手上的水将被认为是将这家的财富甩干。我们大家赶紧把伸出去的手缩了回来。看得出“古丽尔罕”家的日子过得殷实富足,两个女儿如花似玉,如火的骄阳也晒不黑她们,俩姐妹的维族舞蹈跳得也很优美。大家都纷纷上前与两个美女照相,但都不愿戴两个姑娘拿来的维族花帽。为什么呢?因为是“绿帽子”(绿色的帽子)。维族人不讲究这个,但汉族人却很讲究。据说越南人还特别爱戴绿帽子呢,这就是民族风格风俗的不同吧。

    乌鲁木齐篇

    从吐鲁番市去乌鲁木齐市只有186公里路程,而且是高等级公路。我们一路上不急不赶,沿途欣赏了不少风光。我们看到了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场,它就在高速公路两边,远看有如荷兰的风车村。我们停车参观时,数了数,有260根风扇杆。据介绍,每根风扇电杆造价是100万元,能产生600度的发电量。设备是从北欧国家进口的。这个发电场充分利用了戈壁滩的风力资源造福于人民。风与水一样,都可以为人类作贡献呀。

    之后,我们经过久已从歌曲中闻名的“达坂城”时,我们唱起了脍炙人口的民歌达坂城的姑娘。歌声伴着实景,我又想起了歌手陈明的快乐老家,心情确是快乐呀。然而,我们看到“达坂城”虽然“西瓜大又圆”同时风沙也很大。

    “乌鲁木齐”许多人都知道是“优美的牧场”之意。一般都认为是维吾尔语音译过来的,其实不然,它却是蒙语音译而来的。乌鲁木齐市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曾经叫做“迪化”市。。我们看到,现在乌鲁木齐市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了。市区高楼林立,宽敞而平直的街道两旁绿树成阴。各种商品应有尽有,特产更是琳琅满目。大大小小的哈密瓜和品种繁多的葡萄摆满街头,很养眼。陈佩斯炒热起来的“羊肉串”和圆圆的“馕”烤得到处飘香。在这里,各民族兄弟团结融合成一家。只有在晚上的电视里,用维吾尔语播出的电视节目中,你才能感觉到这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了。几十年前的那首边疆处处赛江南歌曲,曾把我们带进了一片世外桃源般的美景中。几十年过去了,如今身临其境,觉得现代化已经慢慢改变了原有的格局。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曾经被边疆处处赛江南的歌声带到了新疆,到过乌鲁木齐市。那时的乌鲁木齐市没有这多繁华,没有这多高楼。我们学生所住的“天山大厦”饭店,也不过三层楼而已。几十年后,乌鲁木齐市早已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了,这也是改革开放的威力所在吧。真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第二天一早,我们驱车前往位于昌吉哈萨克族自治州内的天山“天池”这是一处集高山、湖泊、杉树林、绿草与雪峰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天池”坐落在海拔5445米的天山博格达峰下的半山腰中。有“大天池”有“小天池”等多处湖泊,是真正的“高峡出平湖”景观。只见深深的、碧绿的湖水被四周的群山怀抱,山上高大的云杉覆盖成林,湖边的草地绿茵茵的,博格达峰顶的冰川与积雪银光闪烁,在阳光下倒映在镜面般平静的天池湖水中。骄阳蓝天,白云朵朵,银色的雪峰下碧水涟涟,挺拔的云杉下绿草如茵,还有比这更美的地方吗?

    “天池”古代传说是西王母沐浴的瑶池。大天池旁还立着“定海神针”石柱呢,这里是神仙生活过的地方,真是人间仙境呀。

    去年我到欧洲观光,曾被那里的自然景色所倾倒。现在我站在天山“天池”边,心中升起了—种自豪感。我们中国,有许多比欧洲还美的地方呀。天山“天池”之行,也是我们这次西北行的最亮点了。我已深深地留下了天山的“天池”和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精美绝伦的两幅画在心头,下山离开时,还不禁频频回头。心中念叨着,何日君再来。

    下午,我们去距离乌鲁木齐市以南70公里的南山牧场参观。参观之前,要我们有两种准备。那里因为有雪峰与冰川,峡谷深邃,是乌鲁木齐著名的避暑胜地。所以虽是夏天,有时也凉爽。如遇下雨天,还须租用牧场的棉大衣保暖呢。但是,我们去了后,老天爷保佑,天气晴好,所以我们的心情更好。看着那高耸茂密的白杨和云杉,沟中的潺潺流水,大片的绿茵草地和膘肥的骏马,在哈萨克牧民的帮助下,骑马驰骋在草地上的快乐情景现在都还回味无穷。

本站推荐:重生之老子是皇帝医妃惊世采红回到宋朝当暴君回到明朝当王爷嫡长孙四季锦史上最强帝后清穿之四爷宠妃毒妃在上,邪王在下

达歌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奇书网只为原作者达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达歌并收藏达歌文集最新章节